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上尊号碑
    全称《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又名《百官劝进表》、《劝进碑》、《上尊号奏》。记东汉献帝末年,华歆、贾诩、王朗等对曹丕劝进之事,实际是曹丕玩弄的一个政治手腕,他随后即正式禅位称帝,史称曹魏。碑不书立石年月,32行,行49字。《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中记其文,与此碑稍异。顾南原《隶辩》定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则以为此碑记文当在延康元年,而刻于魏黄初之后。此碑一向与另一魏初丰碑《受禅表》并称。二碑均在河南许昌南三十里曹魏故城之古城村汉献帝庙中,皆南向,一东一西,巍然相峙。依事理推之,先劝进,后受禅,或同时并举。《受禅》既立于黄初元年,则此碑之立当不会太晚或与《受禅》立于同时。《上尊号碑》的书法,以“方整峻丽”著称于世。传为梁鹄或钟繇书,皆不可靠。明赵崡谓:“此碑或曰梁鹄书,或曰钟繇书,未有的据。然隶法遒古,非二公不能,自是钟鼎间物也。”(《石墨镌华》)清冯云鹏谓:“叙刻安整,书法工妙,自是魏碑巨制。”(《金石索》)此碑书风与《受禅表》极相似,惟字形稍方,一如《受禅表》条所述,同为开启魏晋书风的先导,涅润后世,至深且远。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曾下令禁碑。故曹魏时代,除个别皇家巨制之外,存世者极少。曹魏之时,三国鼎立,儒、道、佛三教并行,社会思想比较开放。文风亦尚通脱、清峻。故魏初诸刻,一反汉末分隶之古厚典雅而为空灵峻丽。就汉字字体的演变而言,魏初诸刻是由隶变楷的桥梁;就书风而言,它们浸淫灌溉了两晋南北朝乃至隋及唐初之书法;故无论在汉字字体变迁史,还是书法艺术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详情】
  • 朝侯小子残碑
    《朝侯小子残碑》,又名《小子残碑》。无立碑年月,隶书十五行,行十五字,碑阴存十字。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在陕西长安出土。此碑石曾归周进,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石已残缺,因首行有『朝侯小子』四字,故以『朝侯小子』或『小子』名之。秦文锦跋此碑云,『书体在《孔宙》、《史晨》之间,逊其浑厚,而劲利过之,亦妙刻也。』此碑用笔以圆笔为主,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似用篆法,结体方中近扁,笔势开张。碑中一以、凶』等字全是篆法,其中『辞、真、在、彦、老、尽、越』等多笔横画组成之字,有两至三笔燕尾出现,这与大量东汉碑刻中『燕不双飞』不同,而与西汉后期及东汉初期简牍隶书有相近之处。汉碑风格各有特色从中可汲取各自的精华。
    【查看详情】
  • 孔羡碑
    全称《鲁孔子庙碑》,又名《修孔子庙碑》、《封孔羡碑》。隶书,三国·魏黄初元年(220)立。22行,行40字,碑在山东曲阜孔庙。碑文记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之黄初元年,诏封孔子二十一世孙孔羡为宗圣侯,以奉孔子之祀,并命扩修旧庙,设吏卒以守卫之事。文后有宋嘉佑七年(1062)张稚圭正书题云:“魏陈思王曹植词,梁鹄书”十字。此碑为魏初著名碑刻之一,与《大飨群臣碑》、《上尊号碑》、《受禅表》并称。其结体严整而不板滞,书风淳古而高远,气势凌厉而磅礴,与汉末以方笔取胜的《鲜于璜碑》、《张迁碑》等一脉相承。清顾南原《隶辨》谓,“魏隶可珍者四碑,此为之冠”,当为的论。杨守敬《平碑记》云:“此碑以方正板实胜,略不满者,稍带寒俭气,六代人分楷多宗此种,惟北齐少似之者。”可以窥见此碑对北朝方严灵秀的楷书的形成和发展,是有渊源关系的。
    【查看详情】
  • 广武将军碑
    全称《广武将军口产碑并阴侧》,额书“立界山石词”五字。前秦建元四年(368)刻,隶书,四面刻字。碑阳17行,行31字。藏西安碑林。《平津读碑记》云:“碑已残泐。前叙其先世,次叙其政绩,末有官名疆界,似是纪功立界之碑。”清乾隆年间出土,后佚,光绪年间重出。前秦石刻极少,仅此碑与邓太尉碑两例,故世极珍视。此碑笔画细长均匀,结字平直宽博。同《三老忌日碑》、《好大王碑》相近。结体有点像现代的美术字。然而行笔恣肆,气象朴茂,时呈逸宕之势,无雷同刻板之弊。在古代碑刻中称得上一朵奇葩。
    【查看详情】
  • 史晨碑前碑
    《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前碑〉奏铭建宁二年碑刻后,又追述建宁元年到官,刻在背面。有谓先刻元年,转后面。前碑,隶书,无额,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山东曲阜孔庙。〈史晨前后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清方朔以为〈晨史碑〉”书法则肃括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见〈枕经堂题跋〉)。何绍基说:”东京分书碑尚不乏,八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可想古人变化之妙。要知东京各碑结构,方整中藏,变化无穷,魏、吴各刻便形板滞矣“(〈史晨碑〉跋)。此本“秋”字完好,为明拓精本前碑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隶书,两面刻,前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6年)三月。17行,行36字。后碑刻于建宁元年(165年)四月。14行,行36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文记载鲁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况。后碑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庙碑》,记载孔庙祀孔之事。文后有武周正书题记四行。《史晨碑》为著名的汉碑之一。前后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传为蔡邕书。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明郭宗昌谓其“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清万经《分隶偶存》评云:“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乙瑛》)、《韩勑》(《礼器》)之右。”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杨守敬《平碑记》云:“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