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寒切帖
    《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纸本。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曾为王时敏等递藏,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原文为:“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其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王羲之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逝世。因此,此书应是其末年书。评者都认为,王羲之书法到末年,才达到极致,于此帖可以临略其末年书法妙处。此帖平和简淡,写时好像毫不费力。许多字,如“得”、“保”、“谢”等字,从结字上看,好像简得不能再简,从笔画看,也已没有那么多转折、顿挫。但简化不是简单,而是高度概括,作到了有点画处甚至无点画处都韵完意足。如此帖残破较重,许多字(如“月”、“羲”、“劳”字等)虽然残破,但气势仍然十分丰满。就整个来说,笔画比较妍润,但有些笔画,如第一个“之”字,“寒切”等字,润中含朴,非常耐人寻味。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查看详情】
  • 晴和帖
    《晴和帖》是致“大年太守”的一封信札,为行草书。此帖酷近于王羲之的《初月帖》,法度森严,风格古雅,用笔遒劲流畅,是薛绍彭传世书作精品。
    【查看详情】
  • 初月帖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济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辽宁博物馆。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
    【查看详情】
  • 行穰帖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传为米芾再临本。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宣和之印,曾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明董其昌有多处题跋,后入清宫,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董其昌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据说《行穰帖》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从圆明园(宫廷)流落到民间的国宝,同时流出的还有钟繇《荐季直表》和苏轼《黄州寒食帖》等。《行穰帖》后为大风堂张大千收藏。《行穰帖》归大风堂后,张大千来日本曾携此卷并一时存放于书法家西川宁处。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号称美国藏中国书法第一名品。《右军书记》:‘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此帖仅是《右军书记》著文片段。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查看详情】
  • 箜篌引
    《箜篌引》又名《手卷曹植诗四首》。《箜篌引》是祝允明草书成就的最杰出代表,大约书于明代嘉靖四年(1525)前后。作品充分展示了祝允明追踪晋、唐的深厚功力和放逸不羁的豪迈个性,这又着重体现在他对“刷”、“挫”二诀的灵活运用,在迅如奔雷的行笔过程中,手腕翻飞,落笔、出锋的方位每每出人意表。作品狂而不乱,情浓势足,激跃奔发,气度不凡。其将字中妍媸和巧丽的笔画起收动作幅度缩短,增加行笔过程中的饱满度和厚实感。使人在视觉上既感到朴拙、沉劲而又不失流丽多姿。祝允明在这一卷后自识“冬日烈风下写此,神在千五百年前,不知知者谁也”,道出了他意在追摹汉人,以及对自己作品的自负.
    【查看详情】
  • 远宦帖
    《兰亭集序》呈现出行书的风格,而《远宦帖》则是王羲之书写草体的代表作品。草书约略始于汉代,因为运笔的快速,造成线条连绵畅顺的形式特质,这些都可以在首行的“省别”及后端的“救命”找到视觉上的印证,如果我们再将文中“平安”二字与《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中的表现相互比较,则更容易感受到王羲之放纵于此的笔墨特性。《远宦帖》,亦名《省别帖》。乃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一封书信。宋黄伯思(1079~1118)以为《十七帖》中的书信,均系写与周益州者。按,周益州,名抚。是周访之子,与王氏累世通家,又和陶侃是儿女姻亲。(侃子瞻,娶周妩妹为妻)书信中提到“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被认为指陶侃而言。陶侃(二五七~三三二)于其晚年,即咸和五年(三三○)镇守武昌,周抚即于是时至武昌,后迁建监巴东,刺史益州。也正当庾亮、庾冀镇武昌之时。右军于咸和九年(三三二)参庾亮军事,时与周抚往还最密。故此一书信当在其前后所致周抚者。此帖首见于《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宣和书谱》即称《远宦帖》。亦刻入《淳化阁帖》卷六;《大观帖》、《鼎帖》、《宝贤堂帖》、《澄清堂帖》(孙承泽本)均曾刻入。清道光间,叶志诜得王献之《送梨帖》,将此帖一同上石。后杨守敬又刻入其《邻苏园法帖》中。北宋曾入大观,宣和内府,有大观、宣和诸印玺,卷首徽宗赵佶瘦金书签,上钤双龙方印,专用于古法书者。后曾入金明昌内府,及北燕张氏,后归贾似道。明时曾为秀水项元汴所藏,入清由耿会侯、安岐所递藏,曾著录于《墨缘汇观》,订为唐人钩墓本。嗣入清内府,而未钤内府收藏印,故石渠亦无著录。今藏故宫博物院,曾先后辑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真迹册,《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一册影印行世。(张光宾)释文: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查看详情】
  • 千字文残卷
    千字文残卷。纸本。草书。五十二行。写梁周兴嗣所撰《千字文》,自首句“天地玄黄”至“园莽抽条”之“园”字,俱早已佚失,共缺七百五十七字,现仅存“莽抽条”至“焉哉乎也”二百四十三字。卷末草书款署“吴兴高闲书”。此卷用笔“驰纵不定,动不可留,静不可推”。点画之间情意秀发,满纸流走。卷后有明林佑题跋。卷上铃有鲜于枢“箕子之裔”、“枢”;乔赘成“乔氏贾成”、“乔氏真赏”、“安仪周家珍藏”、“毕涧飞珍藏印”、“完颜景贤珍藏印”、叶恭绰等鉴藏印。经宋赵明诚,元鲜于枢、乔簧成,明方鸣谦,清卞永誉、安岐、查莹、毕沈李恩庆、蔡世松、宫尔铎、沈秉成以及近人景朴孙、叶恭绰收藏。此卷在著入北宋米带《宝章待访录》时尚未残缺,抵元鲜于枢著入《困学斋杂录》时已残存后半卷,由鲜于枢补书前网部分。《式古堂书画汇考》、《墨缘汇观》、《三虞堂书画目》著录。《墨缘堂藏真帖》摹刻。现藏上海博物馆。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