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神仙起居法帖
    中国五代书画家杨凝式的墨迹之一。此帖为纸本,草书。内容是记述古代医学上一种健身的按摩法。书于后汉干元年(948)。书法变化多姿,体势紧劲,运笔圆转流畅,师法欧阳询而又有新意,是杨凝式书法典型作品之一。此卷有宋、元、明、清人的题名及释文、题跋印鉴。《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寓意编》、《平生壮观》、《西清记》、《石渠宝笈·三编》等书均有着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查看详情】
  • 夏热帖
    《夏热帖》,五代,杨凝式书,纸本,手卷,草书8行,共32字。《夏热帖》是杨凝式写的一封信札。内容大致是,因天气炎热,送给僧人消夏饮料“酥密水”表示问候。后纸有宋王钦若,元鲜于枢、赵孟俯,清张照题跋及乾隆皇帝的释文。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贤志堂印”,元赵孟俯,明项元汴,清曹溶、纳兰成德、清内府等鉴藏印。另有数方古印不辨。此帖是杨凝式唯一的传世草书作品,书法兼取唐颜真卿、柳公权笔法,体势雄奇险崛,运笔爽利挺拔,与他的楷书、行书作品相比较,艺术风格迥殊,表现出了书家的丰富艺术变化,为杨凝式书法代表作品作之一。此帖曾刻入《三希堂法帖》。明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復《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著录。
    【查看详情】
  • 神仙起居法帖
    中国五代书画家杨凝式的墨迹之一。此帖为纸本,草书。内容是记述古代医学上一种健身的按摩法。书于后汉干元年(948)。书法变化多姿,体势紧劲,运笔圆转流畅,师法欧阳询而又有新意,是杨凝式书法典型作品之一。此卷有宋、元、明、清人的题名及释文、题跋印鉴。《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寓意编》、《平生壮观》、《西清记》、《石渠宝笈·三编》等书均有着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查看详情】
  • 夏热帖
    《夏热帖》,五代,杨凝式书,纸本,手卷,草书8行,共32字。《夏热帖》是杨凝式写的一封信札。内容大致是,因天气炎热,送给僧人消夏饮料“酥密水”表示问候。后纸有宋王钦若,元鲜于枢、赵孟俯,清张照题跋及乾隆皇帝的释文。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贤志堂印”,元赵孟俯,明项元汴,清曹溶、纳兰成德、清内府等鉴藏印。另有数方古印不辨。此帖是杨凝式唯一的传世草书作品,书法兼取唐颜真卿、柳公权笔法,体势雄奇险崛,运笔爽利挺拔,与他的楷书、行书作品相比较,艺术风格迥殊,表现出了书家的丰富艺术变化,为杨凝式书法代表作品作之一。此帖曾刻入《三希堂法帖》。明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復《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著录。
    【查看详情】
  • 小楷维摩经卷
    王相高书《维摩经卷》,也称《维摩诘所说经》或《维摩诘经》,作于后凉麟嘉五年,距今已1600年之久,属传世所有经卷中年代较早者,故益显珍贵。此卷卷首残缺,尚余《菩萨品第四》等三品,计6500多字。作书者王相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写经生,此维摩经为三国吴支谦译本。《维摩经卷》所书虽已形成楷书的大体风貌,然行笔结体间仍有浓重的隶书意味,从这种不衫不履似随手拈来的所谓民间书写方式中,人们或可窥见魏晋书风由隶而楷的演变途径。此卷末尾具款“麟嘉”,为后凉吕光年号。《敦煌写经题记汇编·十九》曾着录其出自敦煌石室。
    【查看详情】
  • 神仙起居法帖
    《神仙起居法帖》,此帖内容是记述古代医学上一种健身的按摩法。书于后汉干元年(948)。书法变化多姿,体势紧劲,运笔圆转流畅,师法欧阳询而又有新意,是杨凝式书法典型作品之一。此卷有宋、元、明、清人的题名及释文、题跋印鉴。《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寓意编》、《平生壮观》、《西清记》、《石渠宝笈?三编》等书均有着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查看详情】
  • 韭花帖
    此为杨凝式的《韭花帖》,行书,共7行,63字。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释文: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飨。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羊宁)实谓珍馐。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状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当代书法家崔学路盛赞:杨凝式《韭花帖》乃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经典之作。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