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郭虚己墓志
    《郭虚己墓志》是颜真卿四十岁所书,比《多宝塔碑》还要早三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颜氏书法作品,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风范,摒弃了遒媚为尚的风气,一变古法,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因为颜真卿的书法把篆隶的笔法用于楷书草书,点竖撇捺都写的肥壮丰满,因而被人称为"颜体"。《郭虚己墓志》的出土,在书法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原因是:一、颜真卿存世的碑帖大都残缺损坏,而郭虚己墓志深埋地下,与世隔绝,碑石保存的完好,字口丝毫未损,保持了颜氏楷书的风格。二、《郭虚己墓志》是颜真卿四十岁所书,比《多宝塔碑》还要早三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颜氏书法作品,为研习颜真卿书法者,尤其是新入门者提供了一个更具实用价值的范本。
    【查看详情】
  • 多宝塔感应碑-1
    颜真卿是在四十四岁时书写的《多宝塔感应碑》。《多宝塔感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岑勋撰文,颜真卿楷书,徐浩隶书题额,史华镌刻。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四月立。碑高260.3厘米,宽140厘米。34行,行66字。《多宝塔感应碑》是已知颜书中书写时间最早的碑刻,因此反映了颜氏早期书法风貌。从风格看,此碑和他中、后期书法风格出入还是较大的,还没有体现出他雄强、伟壮、沉雄的气象,相对写的严谨、秀整,起收笔见笔见锋,尚未有篆籀之气,略近欧书。故有评论道:“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掾史家鼻祖。又点画太圆整,笔写不应著此。米元章谓鲁公每使家僮刻字,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观此良非诬”。
    【查看详情】
  • 多宝塔感应碑-2
    颜真卿是在四十四岁时书写的《多宝塔感应碑》。《多宝塔感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岑勋撰文,颜真卿楷书,徐浩隶书题额,史华镌刻。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四月立。碑高260.3厘米,宽140厘米。34行,行66字。《多宝塔感应碑》是已知颜书中书写时间最早的碑刻,因此反映了颜氏早期书法风貌。从风格看,此碑和他中、后期书法风格出入还是较大的,还没有体现出他雄强、伟壮、沉雄的气象,相对写的严谨、秀整,起收笔见笔见锋,尚未有篆籀之气,略近欧书。故有评论道:“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掾史家鼻祖。又点画太圆整,笔写不应著此。米元章谓鲁公每使家僮刻字,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观此良非诬”。
    【查看详情】
  • 八关斋会报德记
    颜真卿初。60岁以后,其楷书完全成熟。64岁他来到睢阳郡(今商丘市)书写的《八关斋会报德记》碑文,宽绰圆润,雄浑超俗,被康有为称为“诚为绝作”。《八关斋会报德记》碑文不仅字体圆健浑厚,而且全篇内容矫健奔放,如万丈瀑布,一泻千里,似一气呵成。
    【查看详情】
  • 颜勤礼碑
    颜勤礼碑,大历十四年,颜真卿撰并书。除《集古录》,《金石录》着录外,他书无言及者。1922年10月在长安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此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所立,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历历如新,雄迈遒劲能传颜书之本来面目,宜于初学。
    【查看详情】
  • 王琳墓志
    《王琳墓志》全称《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并序》,出土于洛阳龙门镇张沟村。石灰岩质,90×90.5厘米。此墓志撰文者为王氏之夫徐峤。书者颜真卿。颜真卿书此墓志时,书名并不显,而徐峤能慧眼识才,可见他对书法的认识和水平。徐峤字巨山,开元中为驾部员外郎、集贤院直学士、迁中书舍人、内供奉等职。“王琳墓志”为颜真卿青年时作品,当然与成熟的“颜体”风格有所不同,但团款与后期变化不是太大,其它书作亦是如此。可以说这是颜真卿的一个特点。此志楷书端丽平正,俊雅有致,显示了颜真卿早年的书法功底,无怪乎徐峤会赏识其书了。
    【查看详情】
  • 中兴颂-1
    全称《大唐中兴颂》,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于摩崖,时年六十三岁,楷书,现在湖南祁阳县浯溪。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壁上。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石质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贵之”。
    【查看详情】
  • 中兴颂-2
    全称《大唐中兴颂》,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于摩崖,时年六十三岁,楷书,现在湖南祁阳县浯溪。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壁上。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石质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贵之”。
    【查看详情】
  • 李玄靖碑
    《李玄靖碑》,全称为《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碑原立在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据《金石萃编》载:“碑已断裂,约高一丈余,广三尺二寸五分,厚一尺四分。四面刻,前后各十九行,两侧各四行,行皆三十九字,正书。”古代刻碑的通例是先用朱笔把碑文写在右面上,称为“书丹”或“用丹”,然后刻工依字迹刊刻,一般碑额为标题,碑阳(正面)为正文,碑阴(背面)碑侧(左右)为题名。可能是碑文太长,也可能是表示碑主的事迹多得说不完而有意刻满碑的四面,因而称为四面碑。据说早在干元二年(759)颜真卿任升州刺史时,就曾派人送信到茅山,表白“慕道玄微”之心。李含光授意韦景昭炼师作答。尽管颜真卿本有宅心山林之心,终因“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心”。后赴任湖州刺史时,途经茅山,得知含光早已羽化,感慨万千,写下了《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此碑立于大历十二年(777),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断裂,明代嘉靖三年(1524)遭火石碎。清代方若在《校碑随笔》中说:“该碑存石十四块,合全、半字计四百六十一字。”又说“乾隆壬子汪稼门志伊菟访仅廿三石,然尚存全、半字共一千四十余字。全碑凡一千六百余字,则阙者已五百六十余字,若明末或国初拓尚较汪拓多二百许字。自句容经兵燹,后石又散失。同治丙寅遵义赵氏访得十五石,共百九十七字,旋失三小石,计十五字,迨壬申扬州张氏更访得二石移至学宫,共二百七十九字。……今茅山所有碑乃是覆刻,笔画细瘦全乏鲁公雄健之气,且字之讹七十余处。”清代临川李宗瀚旧藏南宋断后初拓本,文字稍有残缺,以火后本补足。《李玄靖碑》雄浑壮美,高古苍劲,气势追人,具有篆隶笔意。用笔平正遒婉,圆健浑厚,笔画疏密得当,规整稳定。笔力深沉含蓄,结字开张舒展。正如梁谳《承晋斋积闻录》说的那样:“颜鲁公茅山《李玄靖碑》,古雅清圆,带有篆意,与《元次山碑》相似,乍看去极散极拙,多不匀称,而其实古意可掬,非《画像赞》、《中兴颂》所可及。”也许“鲁公字到《李玄静碑》已古”(梁谳《承晋斋积闻录》),不是初学者能够学得到家的,因而没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那样出名。
    【查看详情】
  • 《麻姑仙坛记》-19
    书于大历六年(771年)四月。拓本。楷书,文一篇。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大历六年(771年),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当年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即是此时心情的反映。据今人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所使拓本为横刻帖本,传宋时有原墨迹木刻本。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今已无原碑拓传世。传此帖本有大、中、小三种,因原石均佚,故难寻佳本。据载,宋刻帖本就有张之洞、何子贞、端方、罗振玉藏本和戴熙、赵子谦跋本等数种,可见此刻帖传世情况的复杂。今人马子云《碑帖鉴定》称:闻何绍基(子贞)藏宋拓本,后为颜韵伯藏,现不知为何人所藏。又称原石为雷火所破,元建昌知府梁伯达重建。然元刻本今也罕见。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