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梦奠帖
    该帖又名《仲尼梦奠帖》,虽然无款,但是公认的欧书真迹。此帖9行,78字,行书。书法结字紧密,笔法遒劲,深得二王书法精髓,元人郭天锡评曰:“此本劲险刻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习,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书第一帖也。”此帖流传有绪,帖后有郭天锡、赵孟俯、杨士奇、高士奇、王鸿绪等名流的题跋。曾经宋绍兴内府、贾似道、郭天锡、项子京、清内府等收藏。《清河书画舫》、《珊瑚网》、《江村消夏录》、《寓意录》均有着录。此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查看详情】
  • 中秋帖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释文: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故同样宝贵。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鑑藏印。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復《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著录
    【查看详情】
  • 韭花帖
    此为杨凝式的《韭花帖》,行书,共7行,63字。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释文: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飨。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羊宁)实谓珍馐。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状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当代书法家崔学路盛赞:杨凝式《韭花帖》乃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经典之作。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查看详情】
  • 行书兰亭诗
    此为柳公权书王羲之等人兰亭宴会上所赋诗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绦绢本,乌丝栏,行书。宋《宣和书谱》中着录,明代曾刻入《戏鸿堂帖》,后入清乾隆内府,为《兰亭八柱帖》之第四柱。此帖笔力遒逸,郁勃顿挫;结字意态烂漫,每于险中生态;而枯润纤秾掩映相发,干笔、湿墨多韵趣。锋劲处如剑光凛冽,游丝细笔亦似铁铸钢浇,中间杂以小楷,“似无意发之,绝得晋人心印”。王世贞说:“骤见之恍然若未识,久看愈妙”,“乍看之亦似有一二俗笔,而久之则俗者入眼作妩矣。”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