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寒食诗帖
    《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是苏轼谪居黄州后的代表作。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但觉萧瑟难受,隐藏着他贬谪黄周后抑郁的心绪。始则漫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怆,字字含泪。此帖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上下左右松紧欹侧,错落有致。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全篇布局疏密有度,山谷在帖后跋中赞誉级高:文学性上,认为“尤恐太白有未到处”;书法艺术上,兼颜鲁公(颜真卿)、杨少师(杨凝式)、李西台(李建中)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查看详情】
  • 虹县诗
    《虹县诗》系米芾撰、书的两首七言诗的大字行书法帖。纸本墨迹卷,共三十七行,每行二、三字不等。米芾传世作品中,大字书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长,米芾尝自称其书为“刷字”,这一点在他的大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该帖轻重缓急,节奏感极强,用墨则干湿浓淡,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如起首“虹县旧题云快霁一天清淑”十一字,一气呵成,笔虽干而不散。帖后有金大定十三年刘仲游跋。今有影印本行世。
    【查看详情】
  • 一夜帖
    《一夜帖》,又名《致季常尺牍》,行书。是苏轼谪居在黄州(今河南黄风)时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陈季常是苏轼老长官陈希亮之子,喜谈佛法,晚年隐居在黄州、光州之间,因与当时谪居在黄州的苏轼时有往来,便成了好友。在这封信札中,苏轼托陈季常向王君转达:王君所索取的黄居寀画龙已暂借给曹光州,一旦曹光州还画以后,他便马上还给王君。此作遒劲茂丽,肥不露肉,神采动人。
    【查看详情】
  • 洞庭春色赋(全图)
    《洞庭春色赋》苏轼撰并书。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后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后来又散人民间。1982年由吉林省博物馆收藏。此为苏轼晚年所作,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七赞誉为“当是眉山最上乘”。由此帖可见苏武的又一种行书风格。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