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房彦谦碑
    《房彦谦碑》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形制华美而庄穆,碑首和碑身用一整块巨石雕成,碑首为拱形顶,两侧各有三条螭龙盘绕,碑额为篆书,题“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九字,正文为隶书(兼有楷体)。碑阳36行,行78字;碑阴15行,行13字。碑高3米,阔1.3米,厚0.4米。碑侧三行,前两行十二字,后行九字,此碑之撰书人及年月均刻在碑侧。明清拓本,均不拓碑阴、碑侧,至干嘉开始拓之,此时始认为欧阳询书无疑。因年代久远,碑趺现已沉埋于地下,不复得见,墓地尚有唐刻石虎、石羊各一,至今尚存,另有清同治年间章丘知县蒋庆第记事碑一幢。关于此碑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人赵明诚《金石录》的著录,清王昶《金石萃编》中也有记载。另外,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李光映《观妙斋藏金石文考略》、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阮元《山左金石志》、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若方《校碑随笔》等金石文献均有相似记载。欧阳询一生历陈、隋两代,入唐已是古稀之年,其名望在贞观前后正是如日中天之时,书艺已炉火纯青。他66岁前的作品未曾见有传世。欧阳询存世的隶书作品甚少,据清人吴玉缙《金石存》载:“询分书如,隋工部尚书《段文振碑》、唐《昭陵六马图赞》、《司空窦抗碑》之类,今皆不复可见。”现存世的两方,一为《房彦谦碑》,唐贞观五年(631年)刻,一为《宗圣观记》,唐武德九年(626年)刻,在陕西周至,但现存者为元代翻刻。此外,未见其它著录。所以,《房彦谦碑》在欧书中是极为罕见和珍贵的。《房彦谦碑》是他75岁时所书,阮元《山左金石志》,王昶《金石萃编》,孙星衍、邢澍《环宇房碑录》,《中国书法艺术?隋唐五代卷》等文献均以“八分”、“隶书”称谓。细观此碑,然已非正宗“八分”或“隶书”。就用笔而言,结体介于隶楷之间,且杂用部分楷书、魏碑,存有较多六朝气息。其字形方正峭拔,间架坚实整齐,于平正中见险绝,笔法刚健森严,苍老骨劲。清吴玉缙评此书云:“极挑拔险峻之妙,与正书正是一律。”
    【查看详情】
  • 金刚经-1
    《金刚经刻石》(824年,四十七岁作),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宋董逌云:“诚悬书金刚经,柳玭谓备有锺(繇)、王(羲之)、欧(阳旭)、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
    【查看详情】
  • 《道因法师碑》-55
    《道因法师碑》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通所书,现收藏于西安碑林。碑全文楷书,三十四行,满行七十三字。为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建。碑文完整无缺,碑头雕作螭首,碑额处雕饰佛瞰,瞰下横书“故大德因法师碑”七字。道因法师俗姓侯原出家成都多宝寺,唐贞观年间,曾在长安大慈恩寺协助玄奘翻译佛经,因而碑文首题有“翻经大德”之句。龙朔三年(公元663),他的弟子玄凝请欧阳通书立《道因法师碑》来纪念他。欧阳通,字通师,湖南长沙人,是欧阳询的儿子。童年时期,父亲便过世了,母亲徐氏教他学习父书,锐志赞研,刻意摹习,得以继承家法,成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与其父欧阳询齐名,有“大小欧阳”之称。欧阳通学书时期,正当初唐书法发生变化的时期,而他以“善学父书”著称。
    【查看详情】
  • 《道因法师碑》-54
    《道因法师碑》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通所书,现收藏于西安碑林。碑全文楷书,三十四行,满行七十三字。为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建。碑文完整无缺,碑头雕作螭首,碑额处雕饰佛瞰,瞰下横书“故大德因法师碑”七字。道因法师俗姓侯原出家成都多宝寺,唐贞观年间,曾在长安大慈恩寺协助玄奘翻译佛经,因而碑文首题有“翻经大德”之句。龙朔三年(公元663),他的弟子玄凝请欧阳通书立《道因法师碑》来纪念他。欧阳通,字通师,湖南长沙人,是欧阳询的儿子。童年时期,父亲便过世了,母亲徐氏教他学习父书,锐志赞研,刻意摹习,得以继承家法,成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与其父欧阳询齐名,有“大小欧阳”之称。欧阳通学书时期,正当初唐书法发生变化的时期,而他以“善学父书”著称。
    【查看详情】
  • 金刚经-52
    《金刚经刻石》(824年,四十七岁作),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宋董逌云:“诚悬书金刚经,柳玭谓备有锺(繇)、王(羲之)、欧(阳旭)、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
    【查看详情】
  • 王洪范碑-52
    《王洪范碑》全称《唐华阳观王洪范碑》,俗称《王先生碑》,于敬之撰文,王玄宗书碑。唐干封二年(六六七)十一月立,正书三十八行,行六十九字。此碑原在茅山华阳观,天宝七年勅改为紫阳观,宋大中符祥元年又勅改为玉晨观,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与颜真卿、张从申书《李含光碑》同毁于火,此碑宋《宝刻类编》、《金石录》等有着录。
    【查看详情】
  • 王洪范碑-53
    《王洪范碑》全称《唐华阳观王洪范碑》,俗称《王先生碑》,于敬之撰文,王玄宗书碑。唐干封二年(六六七)十一月立,正书三十八行,行六十九字。此碑原在茅山华阳观,天宝七年勅改为紫阳观,宋大中符祥元年又勅改为玉晨观,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与颜真卿、张从申书《李含光碑》同毁于火,此碑宋《宝刻类编》、《金石录》等有着录。
    【查看详情】
  • 金刚经-31
    《金刚经刻石》(824年,四十七岁作),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宋董逌云:“诚悬书金刚经,柳玭谓备有锺(繇)、王(羲之)、欧(阳旭)、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
    【查看详情】
  • 王洪范碑-48
    《王洪范碑》全称《唐华阳观王洪范碑》,俗称《王先生碑》,于敬之撰文,王玄宗书碑。唐干封二年(六六七)十一月立,正书三十八行,行六十九字。此碑原在茅山华阳观,天宝七年勅改为紫阳观,宋大中符祥元年又勅改为玉晨观,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与颜真卿、张从申书《李含光碑》同毁于火,此碑宋《宝刻类编》、《金石录》等有着录。
    【查看详情】
  • 王洪范碑-51
    《王洪范碑》全称《唐华阳观王洪范碑》,俗称《王先生碑》,于敬之撰文,王玄宗书碑。唐干封二年(六六七)十一月立,正书三十八行,行六十九字。此碑原在茅山华阳观,天宝七年勅改为紫阳观,宋大中符祥元年又勅改为玉晨观,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与颜真卿、张从申书《李含光碑》同毁于火,此碑宋《宝刻类编》、《金石录》等有着录。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