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虹县诗
    《虹县诗》系米芾撰、书的两首七言诗的大字行书法帖。纸本墨迹卷,共三十七行,每行二、三字不等。米芾传世作品中,大字书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长,米芾尝自称其书为“刷字”,这一点在他的大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该帖轻重缓急,节奏感极强,用墨则干湿浓淡,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如起首“虹县旧题云快霁一天清淑”十一字,一气呵成,笔虽干而不散。帖后有金大定十三年刘仲游跋。今有影印本行世。
    【查看详情】
  • 古松诗
    张即之行书《古松诗》卷秉承“宋四家”的笔墨,又上追唐代欧阳询和褚遂良的意韵,他好用秃笔写大字,作大字如写小楷,结字内敛,笔法劲峭,他是宋代书家存世法书最多的一人,本幅系为画赋诗.
    【查看详情】
  • 秋兴诗
    《秋兴诗》册,本幅首署:“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枢拜呈。”藏印有“长垣王氏珍玩”、“宋荦审定”。《石渠宝笈·初编》卷一О着录。这是鲜于枢为和仇远诗而作并书的三首五言律诗,17行,诗中充满浓郁的思乡之情。从“北望空思汴,南游未厌吴”一句可知作者此时正身处江浙一带。此帖书法俊爽劲健,略显苍疏,是鲜氏中晚年众多作品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件。
    【查看详情】
  • 一夜帖
    《一夜帖》,又名《致季常尺牍》,行书。是苏轼谪居在黄州(今河南黄风)时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陈季常是苏轼老长官陈希亮之子,喜谈佛法,晚年隐居在黄州、光州之间,因与当时谪居在黄州的苏轼时有往来,便成了好友。在这封信札中,苏轼托陈季常向王君转达:王君所索取的黄居寀画龙已暂借给曹光州,一旦曹光州还画以后,他便马上还给王君。此作遒劲茂丽,肥不露肉,神采动人。
    【查看详情】
  • 行书十札
    赵孟俯的《行书十札卷》十通尺牍合装卷,为赵孟俯致好友石民瞻书信九札,致高仁卿一札。石民瞻号汾亭,江苏人,好书画,曾为官九江等地。早年便与赵孟俯为友,后成亲家。仁卿即高复礼,河南人,官兵部侍郎,是石民瞻亲戚。所以赵孟俯、石民瞻、高复礼三人即具友情,亦有亲情,关系甚为密切。十件书札原为石民瞻珍藏,其临殁时赠给友人戴氏;明代,张黼从戴家购得,后张家一直传递五代;入清后,是卷为王鸿绪所得,王鸿绪的儿子又将其献给乾隆帝,因内府贮赵迹甚多,乾隆十六年,本卷又还给王家。后又经潘延龄、罗天池、裴景福、伍元惠等人收藏。全卷横為五千三百一十五毫米,卷末后人题跋甚多,现藏於上海博物馆。关於十札书信书写的时间,有的专家认為是赵氏四十六岁至五十六岁时书写,亦有的专家以為是四十二岁至四十六岁时书写。尽管这些专家意见不一,但都认為,十札书信系赵氏盛年所书。这十通书札为亲友之间关于家庭琐事的通信,写来信手随意,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性情意趣和功力修养。书卷中真、草间出,映带匀美,较之正规书作,字形更多抑扬、奇正之态,流溢出温雅清朗的审美意蕴。笔意婉转停匀,妍润多姿,展现出书家一圆、二润、三熟的独特艺术风格。
    【查看详情】
  • 洞庭春色赋(全图)
    《洞庭春色赋》苏轼撰并书。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后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后来又散人民间。1982年由吉林省博物馆收藏。此为苏轼晚年所作,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七赞誉为“当是眉山最上乘”。由此帖可见苏武的又一种行书风格。
    【查看详情】
  • 东坡寒食诗帖跋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松风阁诗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宋朝为向民收藏,后归贾似道,又迭经明顶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内府。清道光年间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凤)手中。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土,授兵部主事,任顺天(河北)乡试誉录官、会试受卷官之职,乘任职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和宋代蔡襄墨迹等传世文物,携带回鄂。道光举人柯茂枝题《黄山谷松风阁诗卷并序》序曰:“王孝凤武部得此卷于柳君吕臣,盖元时长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贤十数人诗跋,又常为携李天籁阁所藏,项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纸色、绢色尚觉鲜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凤凰。武昌(鄂州)传涪翁以松风阁一诗,然阁不时废,诗为世共独,此一墨宝,历数朝后复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笔墨之缘岂偶然哉。爱玩之久,为次原韵以赋其事,时咸丰九年(1859年)春三月。”
    【查看详情】
  •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干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干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元鲜于枢跋语谓:“《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元陈深日:“《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耶?”《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查看详情】
  • 祭侄稿(全图)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干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干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祭侄稿》作为一篇祭文,作者书写时的心绪可想而知,整幅卷面并不清爽,干净,笔迹急促,匆忙,涂抹,删补时时可见。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浮于纸端,开始时作者尚能驾驭住自己的感情,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愤激,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作者心情自然流露。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起伏跌宕。《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祭侄稿》是颜真聊最精彩的行书,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元鲜于枢跋语谓:“《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元陈深日:“《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耶?”
    【查看详情】
  • 行书怀存斋诗页
    《怀存斋诗帖》是陈植写给"存斋隐君"的一首五言古诗,以诗代柬。"存斋"就是沈右,沈右自署"存存斋",陈基《夷白斋稿》有"存存斋记"一篇,云:"沈君仲说(沈右字仲说),隐居于吴会,耕学于笠泽,庐于陈公之原,而皆名其室曰存存斋"。此诗中亦有"思归笠泽秋"的句子,与上说正合。另外在存世的沈右书迹中,也常提及陈植,其中"诗柬帖"即"与叔方诗札并柬"帖,就是给陈植的,可知二人交往颇密。"云林",即倪瓒,时亦在吴中。此帖基本上是学赵孟俯书,有的字结体略具赵书规模,用笔也算得法,但有不少字则是随意而书,甚不讲究,大概是想求疏放自然之趣,但因亏于功力,以至很多字结体不工,重心也就显得不稳。帖后字钤朱、白文印各一方:"慎独斋","一丘一壑"。从帖上藏印可知,明清先后经项子京、孙承泽、安仪周等收藏过,1949年后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