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孟法师碑
    《孟法师碑》,全称《唐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楷书,书体熔合欧、虞为一体,遒丽似虞,端庄似欧。既有虞世南书法典雅宽舒的结体,又有欧阳询书法刚健险劲的运笔。字形更为方正端丽,行笔过渡富于顿挫起伏变化。有些字又具有隶书笔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书法的代表作。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立。
    【查看详情】
  • 洛神赋
    《洛神赋》,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后纸元员峤山人(李倜),明高启,清王铎、曹溶题跋。前隔水王铎“戍子五月”又题。此卷《洛神赋》即为赵氏行书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故后纸诸家题跋如是评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本卷共钤印37方,见于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著录。
    【查看详情】
  • 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730)著名书法家李邕所撰并书。原立于古麓山寺内,明代砌亭复盖,清咸丰年间移嵌于岳麓书院楼壁间,现保存在湖南大学。麓山寺碑又叫北海碑,因李邕曾官北海太守之故。碑高4米,宽1.25米,28行,每行56个字,全文共1413字,历述由晋至唐麓山寺历代建庙及禅师传统的情况,其文采、书法、雕刻均极精美。碑阴有宋元人题名若干处,最著名的有北宋画家米芾在元丰三年(1080)所刻题名。此碑文字笔力雄健,为中国著名唐碑,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查看详情】
  • 地黄汤帖
    《地黄汤帖》,又名《新妇帖》,东晋王献之的草书作品。现存墨迹本是唐人摹本,晚清时期流入日本。此帖在《淳化阁帖》、《大观帖》、《三希堂法帖》、《筠清馆法帖》等历代著名丛帖中多有摹刻,受到广大学书者的重视。用笔外拓,笔画圆腴而纵逸。整幅字富有节奏感,开头“新妇”两个字是行书刚落笔速度较慢,写得凝重端稳,“服”字以后,渐渐放开,到第二行用笔已经很洒脱,笔画连绵宛曲,提按自然,轻重变化,充满韵律感,墨色浓淡、枯润相间,使得全帖个有散朗舒展的特点。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宠、文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