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城南唱和诗
    南宋朱熹书。《城南唱和诗》是朱熹和张拭所作二十咏。书法笔势迅疾,苍逸可喜,是朱熹墨迹的珍品。卷后有元干渊、黄潜,明李东阳、吴宽、周木等人题跋,曾经元钱伯广,明严篙,清孙承泽、王淡、清内府收藏。《铃山堂书画记》、《庚子销夏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岌三编》等书着录。
    【查看详情】
  • 刘中使帖
    颜真卿行草书墨迹,8行,行41字。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此帖又名《瀛州帖》,是著名的颜书墨迹之一。从帖的内容看,讲的是讨伐安禄山叛乱取得了胜利,颜真卿闻讯感到十分欣慰。据考,这段史事约发生在大历十年(775)或十一年(776),当时颜真卿是六十七或六十八岁。颜真卿曾是坚决反对安禄山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盟主,后因反对权相元载弄权蔽主而遭排挤,大历元年(766)被贬至湖北、浙江、江西等地作地方官。尽管有这样的遭遇,从此帖看,这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老臣,仍时刻系心于唐王朝的安危。此篇笔画纵横奔放,苍劲矫健、用笔飞动圆活,富于虚实变化。元鲜于枢称此帖与《祭侄文稿》都是“英风烈气,见于笔端”。
    【查看详情】
  • 倪宽赞
    《倪宽赞》传为唐代褚遂良楷书法帖。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而明代詹景凤《玄览编》则以为:“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称:“褚河南《倪宽赞》是宋世临本,后有赵子固等七跋却真。”有影印本行世。
    【查看详情】
  • 大唐三藏圣教序
    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查看详情】
  • 《寒食诗帖》连黄庭坚跋
    《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是苏轼谪居黄州后的代表作。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但觉萧瑟难受,隐藏着他贬谪黄周后抑郁的心绪。始则漫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怆,字字含泪。此帖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上下左右松紧欹侧,错落有致。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全篇布局疏密有度,山谷在帖后跋中赞誉级高:文学性上,认为“尤恐太白有未到处”;书法艺术上,兼颜鲁公(颜真卿)、杨少师(杨凝式)、李西台(李建中)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查看详情】
  • 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九岁时书,是其晚年代表作之一。书法整体气质清丽雅洁,秀蕴婉畅,如美女婵娟,不胜罗绮。其点画以外拓为主,笔断意连。看似柔软,其实坚刚;貌似细瘦,其实丰腴。其字形以修长为主,婀娜多姿。其结字善变,上承下覆,左低右高颇为明显。临写时要仔细体味褚楷流动笔致中的行书笔意,注意结体不能过于萧散,书写速度不易过慢,要将单字内各点画连贯书写,一气呵成。
    【查看详情】
  • 兰亭序神龙本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