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韭花帖
    此为杨凝式的《韭花帖》,行书,共7行,63字。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释文: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飨。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羊宁)实谓珍馐。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状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当代书法家崔学路盛赞:杨凝式《韭花帖》乃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经典之作。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查看详情】
  • 行书兰亭诗
    此为柳公权书王羲之等人兰亭宴会上所赋诗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绦绢本,乌丝栏,行书。宋《宣和书谱》中着录,明代曾刻入《戏鸿堂帖》,后入清乾隆内府,为《兰亭八柱帖》之第四柱。此帖笔力遒逸,郁勃顿挫;结字意态烂漫,每于险中生态;而枯润纤秾掩映相发,干笔、湿墨多韵趣。锋劲处如剑光凛冽,游丝细笔亦似铁铸钢浇,中间杂以小楷,“似无意发之,绝得晋人心印”。王世贞说:“骤见之恍然若未识,久看愈妙”,“乍看之亦似有一二俗笔,而久之则俗者入眼作妩矣。”
    【查看详情】
  • 豳州昭仁寺碑
    此碑全称《豳州昭仁寺碑》,正书,四十八行,行八十四字。立于贞观年间,石在陕西长武。前列撰文者朱子奢名,而未着书丹之人,故历代着录及研究各家,均从书法风格面貌等方面,比照考索。有认为系出唐初名家虞世南之手,亦有谓“此书虽似永兴,然《庙堂》丰逸,此则瘦劲,面目虽似,神骨则殊”者。然对其书艺价值,都一致肯定推重。其结体方正中见法度规矩,极似《龙藏寺碑》,而用笔瘦劲,有虞世南书韵,则前人“正使永兴执笔,亦未必有过”之评,确属公允。不管书者是谁,而终当为唐初名刻巨制无愧。唐太宗为纪念唐初大战中阵亡的将士,颁诏在全国七处重要战场修建寺庙,昭仁寺便是为了超度浅水原大战中的阵亡将士,记述唐太宗的文韬武略、文治武功的丰功伟绩而建,列为七寺之首,特立昭仁寺碑。1979年国家文化部就已将昭仁寺碑列为“国家级书法名碑”。
    【查看详情】
  •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赵孟俯、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有2972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乾隆皇帝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当他得到了王羲之、王献之和王珣的真迹时,特意在养心殿西暖阁辟出一间小室,专门供奉,并亲自为小室命名为“三希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首,现在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帖》据传为王献之的手笔,帖上的“至宝”二字是乾隆帝亲笔题写的。但是,据专家鉴定,《中秋帖》和《快雪时晴帖》都是后人临摹的,只有王珣《伯远帖》是真迹。
    【查看详情】
  • 平安 何如 奉橘三帖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行书,三帖同书于一纸之上,前四行是为平安帖,次三行为何如帖,最末二行为奉橘帖,帖文大概是慰问酬对之语。此帖前隔水上有瘦金书题签「晋王羲之奉橘帖」,下钤宣和朱文连珠玺。羲之书法,载誉千年,惟世传墨迹,多为唐人临本,或钩摹本,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藏家多定为羲之真迹。用笔圆钝,结体平稳匀称,在优美的姿态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意韵。
    【查看详情】
  • 同年帖
    《同年帖》,15行134字。又称《金部帖》、《披风帖》,释文:“金部同年,载喜披风,甚慰私抱,殊为款曲。旋值睽离,必然来晨朝车行迈,适蒙示翰,愈伤老怀,惟冀保爱也。万万,不胜消黯。见(现)女夫刘仲谟秀才并第二儿子在东京,相次发书去。如有事,希图庇也。建中简上,金部同年,9月16日。《汤世帖》碑文三道,略表西京之物也。《怀湘南》拙诗,附上同院刘学士骘。同年邵兵部,希差人通达,或与面闻也。建中又白。”这是李建中写给“金部同年”的一封信,主要是托他照顾在东京汴梁的女婿刘仲谟与其次子李周士。“金部”属户部,“同年”是指同榜科举者。李建中也曾在金部供职,而此时正在西京洛阳作官,所以帖中说“略表西京之物”。此帖书法用笔苍老圆厚,形体紧结取敛势,圆转飘逸。后人评价:“西台(指李建中)书去唐人未远,犹有唐人余风。”其书风实开宋人尚意之先声,若与个性鲜明的宋诸家相较,则以典重温润取胜。《同年帖》原是李建中《六札卷》之一,明末清初为人分拆。除此帖外,尚存《贵宅帖》、《土母帖》,余者不知下落。此帖曾经明项元汴收藏,钤印多方。
    【查看详情】
  • 土母帖
    《土母帖》,深牙色纸本墨迹卷。帖共十行。用笔沉着,有欧阳询等严之法而笔丈稍肥,分布犹存唐代遗风,为传世李书代表作。据考此本原为六帖连卷,卷后有宋、元、明、清历代题跋,其中三帖已佚,另有《同年帖》、《黄宅帖》存世。后跋亦仅存其四,曾经项元汴收藏,尚存畏字编号。
    【查看详情】
  • 行书五段卷
    《行书五段卷》,行书,上海博物馆藏。此卷行书杂录不同的五段文字,风格极为接近米芾,具有痛快流畅,峭拔顿挫的特点。
    【查看详情】
  • 新月帖
    《新月帖》以行楷为主,挥洒自如,笔法多变,妍美流畅。宋《宣和书谱》。评其书法“作字亦自韵胜”。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