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神仙起居法帖
    《神仙起居法帖》,此帖内容是记述古代医学上一种健身的按摩法。书于后汉干元年(948)。书法变化多姿,体势紧劲,运笔圆转流畅,师法欧阳询而又有新意,是杨凝式书法典型作品之一。此卷有宋、元、明、清人的题名及释文、题跋印鉴。《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寓意编》、《平生壮观》、《西清记》、《石渠宝笈?三编》等书均有着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查看详情】
  • 李白仙诗
    《李白仙诗帖》,该帖为宋神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58岁时书。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着录。后有蔡松年、施宜生、刘沂、高衍及张弼、高士奇、沈德潜等明、清人跋。此帖已流入日本。施宜生谓“颂大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此两诗为逸诗《李太白文集》所不载。太白之诗共两首。第一首娓娓道来.仙气拂拂,引人入胜。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脱人寰。书则第一首灵秀清妍,姿致翩翩,后10句渐入奇境,变化多端,神妙莫测。第二首驰骋纵逸,纯以神行人书合一,仙气飘渺,心随书走,非复人间之世矣。此书境界,颇难企及。
    【查看详情】
  • 丹枫阁记(整图)
    《丹枫阁记并跋》册页,共八页,绢本,为傅山先生手书(见上图)。傅山先生与山西名人戴廷既是三立书院的同窗好友,又是反清复明的志士仁人,两人来往频繁,关系非同一般。戴廷家境富裕,喜研经史,又爱藏古籍、书画、碑帖等。顺治17年(公元1660年),戴廷在昭余(今山西祁县)城内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起名曰“丹枫阁”。“丹”、“枫”皆红色,寓意怀念朱明王朝。阁建成后成为明遗民秘密活动、饮酒吟诗、发泄悲愤的地方。戴廷为此还写了一篇《丹枫阁记》,以做梦和梦语等晦涩的语言,委婉地表述了怀念明朝、思念故人之情。写好后请好友傅山先生书之,并请题跋。傅山先生慨然允之,乘兴而书,一气呵成。此册页第一部分是抄写戴廷的文章,傅山先生以颜体笔意的行书写得认真仔细。写完后落款为昭余戴廷记、松侨老人真山书,下分别盖“戴廷印”阴文印,和“傅山印”阴文印各一枚。紧接着,傅山写跋,随想随写,越写情绪越激动,越写越流畅,行草变成草书。由于事先没有底稿,不免有写漏或写错的字。如旁边后来又加了“然”、“由”、“廷”等字。末了绢已写满,就在角落里紧紧地挤着写了结束语,“既为书之,附识此于后”。由于字已写满整个绢面,傅山就在这几个字上盖了两方自己的阴文印,由于与字重迭,印文看不清,用放大镜仔细看,下面的一枚是“傅山印”,上面的一枚实在无法辨认。此《跋》在《霜红龛集》与《傅山全书》中均有收录。
    【查看详情】
  • 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释文:“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除流传的献之楷书《洛神赋》外,其书多是行草书,此帖中有些字极近楷书,尤为难能可贵。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之一札。此帖双勾技术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世传王氏父子真迹,当推此帖为冠,为研究王氏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三希堂法帖》摹刻,现藏故宫博物院。
    【查看详情】
  • 澄心堂纸帖
    《澄心堂纸》,纸本墨迹,是蔡襄论及澄心堂纸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时年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作品。全文以行楷写成,结构端正略扁,字距行宽紧合适,一笔一划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颇具晋唐人的韵致。蔡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前人在评论蔡襄书法时,都认为它“形似晋唐”,如元倪云林曾跋云:“蔡公书法有六朝、唐人风,粹然如琢玉。”他的《澄心堂纸》可看作是蔡襄传世墨迹中最典型、最追踪晋唐的代表作。关于澄心堂纸,南唐时产于徽州池、歙(今安徽歙州)地区的宣纸,其质极精,细薄光润,首尾匀薄如一。其纸质诚如梅尧臣所说:滑如春冰密如茧。特别到了南唐李后主,名声大振。因为南唐学馆画院林立,文人学士云集,尽管年年都从巴山蜀水运进大批纸张,但还是供不应求。为此,南唐诏令重金礼聘后蜀纸工,前来歙州地区制造,并在南唐境内逐步推广。南唐后主李煜对此纸极为喜爱,视为珍宝,在宫中设造纸作坊,并以"澄心堂"作为储藏此纸之处,故名。澄心堂纸制作的艰辛和价值,梅尧臣诗云:“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