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爨龙颜碑-7
    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刻,楷书。纵338厘米,横146厘米,24行,行45字。在云南陆良县。此碑同《爨宝子碑》合称“二爨”,是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爨氏家族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对研究当地乃至整个南朝书法发展情况亦有重要意义。此碑在明代已有着录,但于清代阮元父子重新访得以后才大显于世。此碑笔画浑劲,结体跌宕恣肆,变化极为丰富,含韵于朴,寓巧于拙。在众多碑刻中不失自己的独特面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列神品三种,此为三种之首。谓为“雄强茂美之宗”。并形容为“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又说“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也有人将此碑视为“南碑之冠”。总之,清代碑学风行以后,此碑和《爨宝子碑》—起,受到书学界的普遍重视。
    【查看详情】
  • 《刁遵墓志》-53
    刁氏葬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十月九日,《刁遵墓志》为正书,二十八行,行三十三字,阴刻题名二列,一列十四行,一列十九行。石高75厘米,宽65厘米。清雍正年间(1723—1735)石出于河北省南皮县刁楼废寺址中(一说山东广尧出土),当时即缺右下角,志文缺一百五六十字,中间漫漶二十余字。曾归乐陵刘克伦、盐山叶氏、南皮高氏、南皮张之洞等,今不知何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刘氏用木版补其缺失之一角,并刻跋文于上。出土初拓本第六行『父雍』之『雍』字只有线纹而未损。
    【查看详情】
  • 《雁塔圣教序》-54
    褚遂良(596--658或659年),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史载此人博涉文史,尤工书法。唐太宗曾经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再与我论书法。”魏征便推荐褚遂良,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累官至中书令。后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其书初学欧阳询等,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颜真卿亦受其影响。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李嗣真评“褚氏临写右军,亦为高足。丰艳雕刻,盛为当今所尚,但恨乏自然,功勤精悉耳。”清梁山献认为:“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然轻浮少沉着,故昔人有浮薄后学这议。”传世书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孟法师碑》其用笔方劲古拙,端雅高古。《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晚年杰作,字体瘦劲,时兼行草,具有丰神。历来为世人所重。传世碑刻有《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等。
    【查看详情】
  • 《刁遵墓志》-50
    刁氏葬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十月九日,《刁遵墓志》为正书,二十八行,行三十三字,阴刻题名二列,一列十四行,一列十九行。石高75厘米,宽65厘米。清雍正年间(1723—1735)石出于河北省南皮县刁楼废寺址中(一说山东广尧出土),当时即缺右下角,志文缺一百五六十字,中间漫漶二十余字。曾归乐陵刘克伦、盐山叶氏、南皮高氏、南皮张之洞等,今不知何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刘氏用木版补其缺失之一角,并刻跋文于上。出土初拓本第六行『父雍』之『雍』字只有线纹而未损。
    【查看详情】
  • 《麻姑仙坛记》-12
    书于大历六年(771年)四月。拓本。楷书,文一篇。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大历六年(771年),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当年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即是此时心情的反映。据今人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所使拓本为横刻帖本,传宋时有原墨迹木刻本。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今已无原碑拓传世。传此帖本有大、中、小三种,因原石均佚,故难寻佳本。据载,宋刻帖本就有张之洞、何子贞、端方、罗振玉藏本和戴熙、赵子谦跋本等数种,可见此刻帖传世情况的复杂。今人马子云《碑帖鉴定》称:闻何绍基(子贞)藏宋拓本,后为颜韵伯藏,现不知为何人所藏。又称原石为雷火所破,元建昌知府梁伯达重建。然元刻本今也罕见。
    【查看详情】
  • 《雁塔圣教序》-53
    褚遂良(596--658或659年),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史载此人博涉文史,尤工书法。唐太宗曾经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再与我论书法。”魏征便推荐褚遂良,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累官至中书令。后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其书初学欧阳询等,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颜真卿亦受其影响。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李嗣真评“褚氏临写右军,亦为高足。丰艳雕刻,盛为当今所尚,但恨乏自然,功勤精悉耳。”清梁山献认为:“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然轻浮少沉着,故昔人有浮薄后学这议。”传世书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孟法师碑》其用笔方劲古拙,端雅高古。《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晚年杰作,字体瘦劲,时兼行草,具有丰神。历来为世人所重。传世碑刻有《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等。
    【查看详情】
  • 《麻姑仙坛记》-39
    书于大历六年(771年)四月。拓本。楷书,文一篇。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大历六年(771年),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当年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即是此时心情的反映。据今人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所使拓本为横刻帖本,传宋时有原墨迹木刻本。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今已无原碑拓传世。传此帖本有大、中、小三种,因原石均佚,故难寻佳本。据载,宋刻帖本就有张之洞、何子贞、端方、罗振玉藏本和戴熙、赵子谦跋本等数种,可见此刻帖传世情况的复杂。今人马子云《碑帖鉴定》称:闻何绍基(子贞)藏宋拓本,后为颜韵伯藏,现不知为何人所藏。又称原石为雷火所破,元建昌知府梁伯达重建。然元刻本今也罕见。
    【查看详情】
  • 《麻姑仙坛记》-49
    书于大历六年(771年)四月。拓本。楷书,文一篇。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大历六年(771年),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当年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即是此时心情的反映。据今人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所使拓本为横刻帖本,传宋时有原墨迹木刻本。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今已无原碑拓传世。传此帖本有大、中、小三种,因原石均佚,故难寻佳本。据载,宋刻帖本就有张之洞、何子贞、端方、罗振玉藏本和戴熙、赵子谦跋本等数种,可见此刻帖传世情况的复杂。今人马子云《碑帖鉴定》称:闻何绍基(子贞)藏宋拓本,后为颜韵伯藏,现不知为何人所藏。又称原石为雷火所破,元建昌知府梁伯达重建。然元刻本今也罕见。
    【查看详情】
  • 《勤礼碑》-17
    颜勤礼碑,大历十四年,颜真卿撰并书。除《集古录》,《金石录》着录外,他书无言及者。1922年10月在长安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此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所立,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历历如新,雄迈遒劲能传颜书之本来面目,宜于初学。
    【查看详情】
  • 《勤礼碑》-6
    颜勤礼碑,大历十四年,颜真卿撰并书。除《集古录》,《金石录》着录外,他书无言及者。1922年10月在长安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此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所立,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历历如新,雄迈遒劲能传颜书之本来面目,宜于初学。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