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书谱
    孙过庭书谱,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内府所刻,因帖石置于太清楼下,故又称《太清楼书谱》。书谱是孙过庭垂拱三年(687年)之作,他的书法理论精华集中于此书之中。书谱分上、下卷。下卷已佚,上卷的主要内容谈"运笔",其书气势磅礴,高潮迭起,用笔俊拔坚劲,章法错落参差,为孙过庭的代表作品。墨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查看详情】
  • 唐人月仪帖
    《唐人月仪帖》黄麻纸本墨迹,无款,传唐人书,又名《唐人二十月友朋相闻书》。钤有“御府宝绘”“内殿珍玩”“群玉中秘”“明昌御览”“王氏禹卿”“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帖后有明解缙,清王文治等人跋。曾经金明昌内府,宋内府以为清毕源,乾隆,嘉庆,宣统朝内府收藏,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石渠宝笈·三编》有着录。帖为草书,释文为小楷,存草书五十三行,五百四十一字,小楷释文五十四行,五百四十四字。帖分十二月令制为尺牍,前人称为“月仪帖”。此帖文不同于晋索靖《月仪帖》。今缺正月、二月和五月三首。其草书笔势圆劲,擒纵自如,深得晋人风韵,颇似孙过庭草书的风格。草书旁附有楷书释文,字虽小,但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人难有企及者。明解缙跋为唐人书,跋谓:是册“辞古笔精,洞达神妙,中间释字,亦且洒落”。《唐人月仪帖》书势快捷流畅,用笔圆劲甜熟。小楷释文结体秀雅,用笔劲健。书势流美,皆极精工,应出一人之手。清王文治跋此帖云:“今观其笔势圆劲,深入晋贤之室,其殆孙虔礼一流人也欤。释文小字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万不能为,与草书应出一人之手。”今人习草,或谓取法《十七帖》、或谓临习《书谱》,虽是正途之言,但初习者很难上手。而此帖草书,动合规矩,用笔轻重、缓争、历历可睹。不像《书谱》变化莫测,难见端倪,也不同《十七帖》,其为刻帖,难以揣度其笔意。初习草书。从此册入手,求其法度,可为一径。
    【查看详情】
  • 袁生帖
    此帖为唐摹本,硬黄纸。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着录九十七字,此墨本草书三行二十五字,是着录全文的四分之一(详见本志《书迹目录》)。至宋入宣和御府,《宣和书谱》着录。此墨本钤有‘政和’、‘宣和’、双龙等印多方。泥金书标签‘王羲之袁生帖’!出自宋徽宗之手。帖后有明文征明、民国褚德彝题跋。明时藏吴兴严震直家,散失后由沈维时购得,转藏华中甫,并抚刻于《真赏斋帖》中,后入清内府。
    【查看详情】
  •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的书信集刻《十七帖》,是中国草书的巅峰代表作之一。《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写给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古人所谓法帖者,无非是一些尺牍、诗稿、便条、文论等,初意不在书,故能天机自动,情驰神纵,而出于自然,所谓《不求工而自工》也,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便是最具这种特色的代表作品。王羲之善小楷、行书、草书诸体,《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品,此帖集王羲之尺牍二十九通,装裱成一卷,长一丈二尺,计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二字,因起首一通有《十七日》三字,故名之曰《十七帖》。公元347年,周抚为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镇蜀,《十七帖》写作上限就是这一年,它是右军中年以后的作品,《书谱》说:“右军书法,末年多妙。”《十七帖》是写给家人朋友的私人书信或便条,每封都是寥寥数行。王羲之写时既不以其为作品,也无发表之念头,完全是放松心态下的随意挥洒,内容无军国大事,“吊哀候病,叙暌离,通讯问”,家常得近于琐碎,却令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赞叹:“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玩,而想见其为人也!”.
    【查看详情】
  • 宋克章草急就章
    墨迹,纸本,是明宋克的章草书,书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现藏故宫博物院。(急就章)是宋克章草书的代表作品.行笔劲健,章法严密,首尾相顾,气势相连,粗狂的波脚与瘦劲的笔画巧妙相结合,相映成趣,给人以结意纯美之感。
    【查看详情】
  • 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书谱,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内府所刻,因帖石置于太清楼下,故又称《太清楼书谱》。书谱是孙过庭垂拱三年(687年)之作,他的书法理论精华集中于此书之中。书谱分上、下卷。下卷已佚,上卷的主要内容谈"运笔",其书气势磅礴,高潮迭起,用笔俊拔坚劲,章法错落参差,为孙过庭的代表作品。墨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