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熹平石经
    东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184),历时九年才制作完成,立于河南洛阳原太学门前。由著名学者蔡邕,堂溪典,杨赐,马日磾等建议树建的。共四十六石,残石分藏洛阳博物馆、西安碑林及北京图书馆。《熹平石经》的书法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因系官方巨制,书丹者自当是如蔡邕一流的国手。试以《周易》经石为例,略作分析。其结体方正,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之匀称工稳,可谓无懈可击。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梁武帝《书评》云:“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观此可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当为的论。近年也有人讥其过于方整,而冠之以“馆阁派”。其实,它整饬而不板刻,静穆而有生气,和明清以来风行的拘谨呆滞的“馆阁”字,不可同日而语。惟其如此,《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流风所及,至深且远。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的过渡,《熹平石经》起了桥梁的作用。
    【查看详情】
  • 孟孝琚碑
    汉孟孝琚碑位于昭通市第三中学内。碑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昭通城外白泥井出土,当年移置昭通城内凤池书院(今昭通市三中),现建有碑亭保护。孟孝琚碑文计15行,每行残存21字(从文意推断,上应缺77),隶书,碑文存256字。由于上段缺失,仅有“丙申”、“十月癸卯”、“十一月乙卯”等字,立碑时代,因缺年号,说法不—。据考证应为东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所立,是我省现有的唯一的一块汉代碑刻。碑文记述汉代武阳令之子孟广宗(字孝琚)的生平事迹,孟氏为著名“南中大姓”之一。中间6行为四言铭辞,第12行为七言“乩曰”;末2行为立碑者题记。碑文两侧有青龙、白虎形纹,下有龟蛇纹(玄武),上段应为鸟形(朱雀),谓之“四神”。此碑文辞典雅,书体方正平满,简朴古茂,体势夸张,横排纵放,画像及书法都是东汉时期盛行的风格。梁启超在题跋中说:“见此碑可证汉隶今隶递嬗痕迹,皆与书学有关”,是研究西南古代民族史的珍贵实物资料。196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