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行书秋深帖页
    《秋深帖》,字共计十八行,全帖为行书,其笔力扎实、体态修长,秀媚圆润,畅朗劲健。《秋深帖》整篇文字断句、起笔不拘一格,结构错落有致,研读观赏之下,每一处的起笔、停顿、运势,都有其章法,却又化章法于无形,体现出书法家的艺术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封家书以赵孟俯的妻子管道升的口吻写道:“道升跪复婶婶夫人妆前,道升久不奉字,不胜驰想,秋深渐寒,计惟淑履请安。”当时季节渐入深秋,书信表达了他们关心长辈的思念。信中还向婶婶讲述了家里的亲戚往来,“近尊堂太夫人与令侄吉师父,皆在此一再相会,想婶婶亦已知之”。
    【查看详情】
  • 行书骑气帖页
    传世《骑气帖》尺寸:册页,行书,22行。材质:纸本王礼寔写给陈植的一通信札。王、陈二人当时都在平江路(今苏州),所以礼寔有幸“追陪左右宴游”。帖中称陈植“年当强仕”,时陈植40岁,信应书于其时。书法整秀,承袭赵孟俯、鲜于枢风范。?此帖明代时由项元汴收藏,钤鉴藏印多方。清代入乾隆内府。《石渠宝笈》初编卷十《元名家尺牍册》着录。
    【查看详情】
  • 爱厚帖
    《爱厚帖》页,释文:蒙顿首再拜德常判府相公尊契兄,恃在爱厚,輙为禀白:友人林静子山,吴兴人,亦赵氏之甥也。读书博学,多艺能,而未有成名。欲权于彼学中养赡,得三石米足矣。用是求书专注,望介注为祷。斯人年幼而多学,亦公家所当养者。王府君处意不殊此,未由晤会,万冀调摄,以膺峻擢,不具。二月廿四日,王蒙顿首再拜,余控。帖后钤“也园珍赏”、“世受堂”两方鉴藏印。无题跋。《爱厚帖》是王蒙存世的唯一一通尺牍,弥足珍贵。此信写给做官的朋友“德常判府”,内容是举荐他的朋友林静(赵孟俯的外孙),请求给其安排一份工作,并介绍了此人“读书博学,多艺能”等特点。德常,名张经,字德常,金坛(今镇江)人。其父张监、弟张枢与王蒙、倪瓒交往密切。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张经曾任松江府判官,书中称“判府相公”,可知此信应书于至正二十二年以后,是王蒙中年的作品。此书学赵孟頫,不仅点画转折具赵书规模,结体也仿学极似,且笔墨圆润流畅,风格清劲飘逸。明吴宽《匏翁家藏集》云:“黄鹤山人书,当不在赵魏公下。”(《元诸名家尺牍册》、《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查看详情】
  • 洛神赋
    《洛神赋》,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后纸元员峤山人(李倜),明高启,清王铎、曹溶题跋。前隔水王铎“戍子五月”又题。此卷《洛神赋》即为赵氏行书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故后纸诸家题跋如是评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本卷共钤印37方,见于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著录。
    【查看详情】
  • 秋兴诗
    《秋兴诗》册,本幅首署:“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枢拜呈。”藏印有“长垣王氏珍玩”、“宋荦审定”。《石渠宝笈·初编》卷一О着录。这是鲜于枢为和仇远诗而作并书的三首五言律诗,17行,诗中充满浓郁的思乡之情。从“北望空思汴,南游未厌吴”一句可知作者此时正身处江浙一带。此帖书法俊爽劲健,略显苍疏,是鲜氏中晚年众多作品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件。
    【查看详情】
  • 行书十札
    赵孟俯的《行书十札卷》十通尺牍合装卷,为赵孟俯致好友石民瞻书信九札,致高仁卿一札。石民瞻号汾亭,江苏人,好书画,曾为官九江等地。早年便与赵孟俯为友,后成亲家。仁卿即高复礼,河南人,官兵部侍郎,是石民瞻亲戚。所以赵孟俯、石民瞻、高复礼三人即具友情,亦有亲情,关系甚为密切。十件书札原为石民瞻珍藏,其临殁时赠给友人戴氏;明代,张黼从戴家购得,后张家一直传递五代;入清后,是卷为王鸿绪所得,王鸿绪的儿子又将其献给乾隆帝,因内府贮赵迹甚多,乾隆十六年,本卷又还给王家。后又经潘延龄、罗天池、裴景福、伍元惠等人收藏。全卷横為五千三百一十五毫米,卷末后人题跋甚多,现藏於上海博物馆。关於十札书信书写的时间,有的专家认為是赵氏四十六岁至五十六岁时书写,亦有的专家以為是四十二岁至四十六岁时书写。尽管这些专家意见不一,但都认為,十札书信系赵氏盛年所书。这十通书札为亲友之间关于家庭琐事的通信,写来信手随意,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性情意趣和功力修养。书卷中真、草间出,映带匀美,较之正规书作,字形更多抑扬、奇正之态,流溢出温雅清朗的审美意蕴。笔意婉转停匀,妍润多姿,展现出书家一圆、二润、三熟的独特艺术风格。
    【查看详情】
  • 行书怀存斋诗页
    《怀存斋诗帖》是陈植写给"存斋隐君"的一首五言古诗,以诗代柬。"存斋"就是沈右,沈右自署"存存斋",陈基《夷白斋稿》有"存存斋记"一篇,云:"沈君仲说(沈右字仲说),隐居于吴会,耕学于笠泽,庐于陈公之原,而皆名其室曰存存斋"。此诗中亦有"思归笠泽秋"的句子,与上说正合。另外在存世的沈右书迹中,也常提及陈植,其中"诗柬帖"即"与叔方诗札并柬"帖,就是给陈植的,可知二人交往颇密。"云林",即倪瓒,时亦在吴中。此帖基本上是学赵孟俯书,有的字结体略具赵书规模,用笔也算得法,但有不少字则是随意而书,甚不讲究,大概是想求疏放自然之趣,但因亏于功力,以至很多字结体不工,重心也就显得不稳。帖后字钤朱、白文印各一方:"慎独斋","一丘一壑"。从帖上藏印可知,明清先后经项子京、孙承泽、安仪周等收藏过,1949年后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查看详情】
  • 城南唱和诗
    《城南唱和诗》为杨维桢书南宋张拭的城南二十咏。据诗后杨维桢所述,《城南唱和诗》原为张拭和朱熹之作。此卷书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书法行笔怪诞,纵横叠宕,用锋古拙峭拔,似有矫横之意,与元朝赵孟圆润书法成为鲜明的对比。卷后有明陈献章、谢肇,徐,清孙承泽题跋。《古渠宝笈·三编》着录。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