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小屯西地刻辞卜骨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殷墟”。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体。
    【查看详情】
  • 常乐未央镜铭
    中国古代铜镜的镜背非常注重装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装饰特点。从齐家文化至四汉早期的二千年中镜背的装饰始终纯用不同的纹样,从西汉中前期汉武帝始铸“五铢”钱的元狩五年起文字铭进入了镜背的装饰,考古界作此判断已多年。汉镜铭,在长达近四百三十年的两汉时期,自产生起一直随着汉代的历史不断发展,有近三百五十年的使用史。在这三百五十年间,镜铭文字的面貌前后虽说有所变化,但大多不脱离篆书畴,用隶书的反而颇为少见。它们和当时的印章、刻划铭文一样,在使用以隶书为主的时代不主用隶书而始终好用篆书,不可不谓有些奇特,只是由于汉代距今已非常遥远,当时这方面的原因现在也就难以尽知了。汉人喜用铜镜陪葬,为此汉镜出土了很多,我们如今也能见到大量汉镜。在可见的汉镜中,带铭文的镜非常多,汉镜文字的体相、笔画、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特点也就显露无遗。
    【查看详情】
  • 小克鼎铭
    西周孝王时代的《小克鼎铭》等作品,在其笔法上就已初露隶书的端倪。到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字开始了由篆向隶的转变。
    【查看详情】
  • 司母戊鼎铭
    司母戊鼎是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高1.33米,口长1.10米,重达875千克。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其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司母戊鼎是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
    【查看详情】
  •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查看详情】
  • “万有憙”瓦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西汉瓦当除了变化多端的各式云纹瓦当外,西汉中期出现了瓦当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类——文字瓦当,其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小的直径有13厘米,大的可达22厘米。文字少则1字,多则12字。依文字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纪事等几大类。文字的写法线条在刚柔、曲直、方圆、疏密、倚正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或方峭,或流美,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西汉文字瓦当,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实为西汉书法之珍贵遗存。
    【查看详情】
  • 小屯刻辞鹿头骨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殷墟”。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体。
    【查看详情】
  • 宰丰骨匕刻辞
    宰丰骨匕刻辞,镶嵌十四颗绿松石,相传也为安阳出土。殷商时期甲骨文,多为卜辞,记事者甚少,此骨匕记载了帝乙或辛帝时,宰丰受到商王赏赐之事。宰丰骨匕一面刻辞纹,另一面刻有文字,一端残,文字分两行,完整无损,罕见之极。其布局精妙奇美,疏密得当,笔力雄健浑圆,结体错落有致,显示出卜辞书法成熟之美
    【查看详情】
  • 刻辞“众人协田”卜骨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殷墟”。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体。
    【查看详情】
  • 散氏盘铭
    西周晚期,战争频仍,周的政权逐渐走下坡路。《散氏盘铭》记载了矢国侵扰散国城邑,吃了败仗,便向散国作出赔偿,凭着双方官吏跋山涉水,以道路、树木划界,又有信誓旦旦的田官,画了一个并不规整的眉田、井邑田地图,由矢王交散氏收执,成了矢、散两国划定疆界的盟约。《散氏盘》,又称《矢人盘》。作于西周周厉王前9世纪时代,据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授图之地乃在‘豆新宫东廷’,豆者矢之属邑,上举矢之有司中有豆人可证。就此语观之,本盘实足矢人所作。旧称《散氏盘》者实误也”。该盘传清乾隆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