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首页
流派
作者
年代
专题
流派
国画
选择流派
篆刻馆
楷书馆
行书馆
草书馆
楹联馆
隶书馆
手扎馆
篆书馆
作者
国画
选择作者
颜真卿
董其昌
王铎
赵孟俯
王羲之
卫瓘
康里巎巎
赵佶
陈容
王慈
傅山
邢慈静
陈奕禧
未知
徐渭
杜大绶
文征明
今释
姚鼐
陆俨少
蔡襄
查升
吴琚
张骏
张照
孙岳颁
鲜于枢
饶介
李白
倪元璐
米芾
祝允明
王升
沈粲
文彦博
郭沫若
宋克
溥光
娄坚
许光祚
朱熹
奚冈
侯艮阳
黄慎
高二适
王个簃
屠隆
程邃
邵弥
米万钟
年代
国画
选择年代
清
近现代
明
唐
东晋
西晋
元
北宋
宋
南朝·齐
西夏
南宋
东汉
大理国
三国·吴
隋
五代十国
五代
三国·魏
晋
晋唐
三国
汉
北魏
三国曹魏
南北朝
南朝·梁
北朝·北魏
北齐
东魏
南朝·宋
南朝
五代十国·后周
西魏
高句丽
五代十国·后唐
北周
辽
曲氏高昌
十六国·北凉
五代十国·南唐
南朝·粱
南朝·陈
北朝·东魏
北朝·西魏
北朝·北齐
十六国·前凉
十六国·西凉
前秦
五代十国·前蜀
“天地相方”十二字瓦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西汉瓦当除了变化多端的各式云纹瓦当外,西汉中期出现了瓦当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类——文字瓦当,其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小的直径有13厘米,大的可达22厘米。文字少则1字,多则12字。依文字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纪事等几大类。文字的写法线条在刚柔、曲直、方圆、疏密、倚正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或方峭,或流美,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西汉文字瓦当,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实为西汉书法之珍贵遗存。
【查看详情】
凤雏卜甲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殷墟”。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体。
【查看详情】
凤雏卜甲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殷墟”。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体。
【查看详情】
富贵万岁瓦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西汉瓦当除了变化多端的各式云纹瓦当外,西汉中期出现了瓦当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类——文字瓦当,其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小的直径有13厘米,大的可达22厘米。文字少则1字,多则12字。依文字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纪事等几大类。文字的写法线条在刚柔、曲直、方圆、疏密、倚正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或方峭,或流美,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西汉文字瓦当,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实为西汉书法之珍贵遗存。
【查看详情】
大保簋铭
清道光,咸丰年间出土于山东粱山。铭文记述录国谋反,成王命大保前往平定,大保完成使命,王赐以土地,因之做器。铭文是西周早期与书写状态最为接近酌作品之一,除“王”字以外,其他绝少修饰,所以看上去比较自然生动。其章法布局比较均匀疏朗。
【查看详情】
凤雏数字卦卜甲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殷墟”。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体。
【查看详情】
袁安碑-1
《袁安碑》以小篆入碑,字数之多、艺术水平之高在东汉碑刻中极为少见。中国的文字在秦汉时期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这一转变对汉代的篆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隶书在社会上的广泛使用,促使篆书从战国晚期开始逐步向简便易写的隶书过渡,到汉代时,隶书成为正式的通行文字。而篆书的使用只是在一些庄重或者需要加以装饰美化的场合之中,此时篆书从实用性的一线向艺术性的一线演变,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袁安碑》呈现出了汉篆的独特风貌和艺术价值。《袁安碑》在构形上与小篆基本相同,故在文字学上仍属小篆系统。由于篆书在汉代已逐渐退出社会通行文字的领域而以隶书代之,因而《袁安碑》在体态上和笔势上带有隶意,用笔不像秦篆那样严谨匀齐。《袁安碑》有些笔画的写法已打破了小篆常规,原先应两笔接搭为一圆匀整体之外,这里明确分笔书写,此是受隶书影响所致。另如『二』、『五』、『三』等字下部横画收笔一端向下伸展一段,为汉篆中新法,秦篆中未见。《袁安碑》继承了秦篆风格且有所发展,字体结构通婉流畅,笔画圆劲遒美,实为汉篆不可多得之珍品。关于此碑的书法特色可以用圆劲、委婉、宽博六字来概括。
【查看详情】
哀成叔鼎铭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殷墟”。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体。
【查看详情】
少室石阙铭
汉“少室石阙铭”篆书,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颍川太守朱宠造,在河南登封县西少室山之东麓。“少室石阙”为著名的“嵩山三阙”之一,石阙高约四米,宽二米,厚七十厘米。汉代篆书刻石极少,“袁安”、“袁敞”碑出土以前,“少室石阙”很为学界推重,此刻石笔致圆转,朴茂沉厚,康有为说:“茂密浑劲、莫如“少室”、“开母”,汉人篆碑,只存二种,可谓稀世之鸿宝,篆书之上仪也。”王澍跋:“石甚粗劣,篆文亦未尽善。然则虽未工而字殊朴茂。”
【查看详情】
阳陵虎符铭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考古学家发现过得最早的虎符是秦惠君的杜虎符,汉以后的虎符设计上又有了变化,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阳陵虎符,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虎符,出土于山东枣庄,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不易被人发现。
【查看详情】
«
1
2
...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
412
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