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是名垂书史的极有价值的碑刻之一。汉元初四年(117)刻,篆书,10行,行17—20字。现在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下。此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俗称《大三公山碑》。元乃贤《河朔访古记》云:“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二十里封龙山下,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三公山碑》一通。”即指此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县令王治岐重新访得,始有拓本行世。碑文起首云:“□初四年,‘常山相陇西冯君到官,承饥衰之后,……”翁方纲考定为安帝元初四年(《两汉金石记)。元氏县还曾有另一通隶书《三公山碑》,据《河朔访古记》云,在县西故城西门外八都神坛,即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所著录者。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立,晚于篆书《三公山碑》六十五年。此石久佚。《祀三公山碑》的字体在篆隶之间,又称“缪篆”,与印玺文字有相同之处。汉印中多见之。笔画由秦篆的圆转,变为汉隶之方折,书风古劲而茂密。齐白石的篆刻深受此碑影响。翁方纲云:“碑凡十行,每行字数参差不齐,字势长短不一,错落古劲,是兼篆之古隶也。”(《两汉金石记》)方朔云:“作阅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邪台刻石》,然结构有圆亦有方.有长行下垂,亦有斜直横拂。细阅之下,隶也,非篆也;亦非徒隶也,乃由篆而趋于隶之渐也。仅能作隶者,不能为此书也;仅能作篆也,亦不能为此书也;必两体兼通,乃能一家独擅。”(《枕经金石跋》)
    【查看详情】
  • 毛公鼎铭
    毛公鼎为西周宣王时期器物。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的重器。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皇皇鉅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查看详情】
  • 楚帛书
    四帛书又称楚缯书,内容共分三部分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而且还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的四周绘的12个怪异的神像,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帛书的画像列于文字的四围,先以细线勾描,然后平涂色彩,看似漫不经心随意绘出,却将12个神录描绘得姿态各异,活灵活现,他们或立或卧,或奔走或跳跃,个个栩栩如生。同时所绘神灵像又显示出很强的写实性,如一些神像身上的斑纹,描绘得细致真切,仿佛从虎豹身上揭来。特别是帛书四周所画的树木,随物赋形,繁枝摇曳,依像图貌,茂肚婆娑,可谓用笔之工、描绘之细分毫不爽。楚帛书不仅力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珍奇。
    【查看详情】
  • 石鼓文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石鼓文的字体,上乘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法则,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流传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国藏的《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现在日本。石鼓为中国第一古物,亦为书家第一法则,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
    【查看详情】
  • “长生未央”瓦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西汉瓦当除了变化多端的各式云纹瓦当外,西汉中期出现了瓦当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类——文字瓦当,其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小的直径有13厘米,大的可达22厘米。文字少则1字,多则12字。依文字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纪事等几大类。文字的写法线条在刚柔、曲直、方圆、疏密、倚正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或方峭,或流美,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西汉文字瓦当,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实为西汉书法之珍贵遗存。
    【查看详情】
  • “长乐未央”瓦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西汉瓦当除了变化多端的各式云纹瓦当外,西汉中期出现了瓦当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类——文字瓦当,其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小的直径有13厘米,大的可达22厘米。文字少则1字,多则12字。依文字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纪事等几大类。文字的写法线条在刚柔、曲直、方圆、疏密、倚正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或方峭,或流美,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西汉文字瓦当,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实为西汉书法之珍贵遗存。
    【查看详情】
  • 永保国阜瓦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西汉瓦当除了变化多端的各式云纹瓦当外,西汉中期出现了瓦当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类——文字瓦当,其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小的直径有13厘米,大的可达22厘米。文字少则1字,多则12字。依文字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纪事等几大类。文字的写法线条在刚柔、曲直、方圆、疏密、倚正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或方峭,或流美,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西汉文字瓦当,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实为西汉书法之珍贵遗存。
    【查看详情】
  • 千秋瓦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西汉瓦当除了变化多端的各式云纹瓦当外,西汉中期出现了瓦当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类——文字瓦当,其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小的直径有13厘米,大的可达22厘米。文字少则1字,多则12字。依文字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纪事等几大类。文字的写法线条在刚柔、曲直、方圆、疏密、倚正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或方峭,或流美,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西汉文字瓦当,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实为西汉书法之珍贵遗存。
    【查看详情】
  • 万岁冢当瓦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西汉瓦当除了变化多端的各式云纹瓦当外,西汉中期出现了瓦当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类——文字瓦当,其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小的直径有13厘米,大的可达22厘米。文字少则1字,多则12字。依文字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纪事等几大类。文字的写法线条在刚柔、曲直、方圆、疏密、倚正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或方峭,或流美,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西汉文字瓦当,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实为西汉书法之珍贵遗存。
    【查看详情】
  • 乐未央瓦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西汉瓦当除了变化多端的各式云纹瓦当外,西汉中期出现了瓦当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类——文字瓦当,其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小的直径有13厘米,大的可达22厘米。文字少则1字,多则12字。依文字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纪事等几大类。文字的写法线条在刚柔、曲直、方圆、疏密、倚正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或方峭,或流美,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西汉文字瓦当,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实为西汉书法之珍贵遗存。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