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元详造像记
    龙门二十品之元详造像记,全称北海王元详为母子平安造弥勒像记造像记高88厘米,宽42厘米,是元详随北魏孝文帝南伐迁都至洛阳的历史实录。造像龛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长乐王丘穆灵亮夫人尉迟造像龛上方。龛高138厘米,宽102厘米,深17厘米,在古阳洞中属于中型洞窟。龛内主佛为交脚弥勒。两侧胁侍菩萨皆双手合十侍立。圆拱形龛楣内刻十五天人持花绳。造像记记载该龛为太和十八年十二年十一日立愿,太和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完工,历时近三年又九个
    【查看详情】
  • 扈志碑
    《隋扈志碑》刻于开皇十四年(五九四),正书,二十六行,每行五十七字,原石在道光年间由陕西西安南乡出土,出土时上首两边损泐,后原石散佚,故拓本极为鲜见。此碑楷法方峻刻厉,结字平正匀称,其用笔十分接近唐碑中的欧楷,但不及欧字之奇险,结体接近于褚遂良《孟法师碑》,但更瘦硬,通幅观之此碑楷法已十分成熟,殊觉有一股清峻整洁、图片,书法教育,高考辅导,展览,论文,批评,字画拍卖等:?端庄茂密之气扑人眉宇,隐然有唐人家法,从中我们亦可以了解到隋碑与唐碑中的溯源关系,当为隋碑中的精品。
    【查看详情】
  • 万安桥记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洛阳镇洛阳江上。由于洛阳江入海口过去称为万安渡口,所以当地人又称洛阳桥为万安桥。洛阳桥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倡建。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开始动工,历6年8个月竣工。桥建在江海交汇处,水阔浪急,工程非常艰巨。当时的劳动人民首创“筏型基础”来建造桥墩,并发明了“殖蛎固基”。以固桥基。使往来行旅“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洛阳桥规模宏伟,原长1200米,阔5米许,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现存桥长834米、宽7米。残存船形桥墩31座。洛阳桥附属文物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桥南的“忠惠蔡公祠”内,蔡襄自撰亲书的《万安桥记》碑,此碑不仅书法端庄沉着,而且文字精炼,工刻细致,誉为文、书、镌“三绝”。《万安桥记》全文共153字,用楷体书写,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分刻在两石碑上,每碑高2.89米,宽1.46米,厚0.3米,碑字分为6行,每字长1.8厘米,宽1.5厘米,现存碑刻有二,一为损毁后,于1963年摹拟原作重刻;另一为北宋原刻,原露天崖刻于岸左,宣和间(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后为知州的蔡襄曾孙蔡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内。《万安桥记》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