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首页
流派
作者
年代
专题
流派
国画
选择流派
篆刻馆
楷书馆
行书馆
草书馆
楹联馆
隶书馆
手扎馆
篆书馆
作者
国画
选择作者
颜真卿
董其昌
王铎
赵孟俯
王羲之
卫瓘
康里巎巎
赵佶
陈容
王慈
傅山
邢慈静
陈奕禧
未知
徐渭
杜大绶
文征明
今释
姚鼐
陆俨少
蔡襄
查升
吴琚
张骏
张照
孙岳颁
鲜于枢
饶介
李白
倪元璐
米芾
祝允明
王升
沈粲
文彦博
郭沫若
宋克
溥光
娄坚
许光祚
朱熹
奚冈
侯艮阳
黄慎
高二适
王个簃
屠隆
程邃
邵弥
米万钟
年代
国画
选择年代
清
近现代
明
唐
东晋
西晋
元
北宋
宋
南朝·齐
西夏
南宋
东汉
大理国
三国·吴
隋
五代十国
五代
三国·魏
晋
晋唐
三国
汉
北魏
三国曹魏
南北朝
南朝·梁
北朝·北魏
北齐
东魏
南朝·宋
南朝
五代十国·后周
西魏
高句丽
五代十国·后唐
北周
辽
曲氏高昌
十六国·北凉
五代十国·南唐
南朝·粱
南朝·陈
北朝·东魏
北朝·西魏
北朝·北齐
十六国·前凉
十六国·西凉
前秦
五代十国·前蜀
司马景和妻墓志
【查看详情】
司马景和妻墓志
【查看详情】
司马景和妻墓志
【查看详情】
元详造像记
龙门二十品之元详造像记,全称北海王元详为母子平安造弥勒像记造像记高88厘米,宽42厘米,是元详随北魏孝文帝南伐迁都至洛阳的历史实录。造像龛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长乐王丘穆灵亮夫人尉迟造像龛上方。龛高138厘米,宽102厘米,深17厘米,在古阳洞中属于中型洞窟。龛内主佛为交脚弥勒。两侧胁侍菩萨皆双手合十侍立。圆拱形龛楣内刻十五天人持花绳。造像记记载该龛为太和十八年十二年十一日立愿,太和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完工,历时近三年又九个
【查看详情】
扈志碑
《隋扈志碑》刻于开皇十四年(五九四),正书,二十六行,每行五十七字,原石在道光年间由陕西西安南乡出土,出土时上首两边损泐,后原石散佚,故拓本极为鲜见。此碑楷法方峻刻厉,结字平正匀称,其用笔十分接近唐碑中的欧楷,但不及欧字之奇险,结体接近于褚遂良《孟法师碑》,但更瘦硬,通幅观之此碑楷法已十分成熟,殊觉有一股清峻整洁、图片,书法教育,高考辅导,展览,论文,批评,字画拍卖等:?端庄茂密之气扑人眉宇,隐然有唐人家法,从中我们亦可以了解到隋碑与唐碑中的溯源关系,当为隋碑中的精品。
【查看详情】
大字杜甫诗卷
【查看详情】
楷书淳化纪游诗之一
【查看详情】
万安桥记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洛阳镇洛阳江上。由于洛阳江入海口过去称为万安渡口,所以当地人又称洛阳桥为万安桥。洛阳桥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倡建。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开始动工,历6年8个月竣工。桥建在江海交汇处,水阔浪急,工程非常艰巨。当时的劳动人民首创“筏型基础”来建造桥墩,并发明了“殖蛎固基”。以固桥基。使往来行旅“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洛阳桥规模宏伟,原长1200米,阔5米许,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现存桥长834米、宽7米。残存船形桥墩31座。洛阳桥附属文物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桥南的“忠惠蔡公祠”内,蔡襄自撰亲书的《万安桥记》碑,此碑不仅书法端庄沉着,而且文字精炼,工刻细致,誉为文、书、镌“三绝”。《万安桥记》全文共153字,用楷体书写,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分刻在两石碑上,每碑高2.89米,宽1.46米,厚0.3米,碑字分为6行,每字长1.8厘米,宽1.5厘米,现存碑刻有二,一为损毁后,于1963年摹拟原作重刻;另一为北宋原刻,原露天崖刻于岸左,宣和间(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后为知州的蔡襄曾孙蔡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内。《万安桥记》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
【查看详情】
和倪征君江南春词 诗馀
【查看详情】
和倪征君江南春词 诗馀
【查看详情】
«
1
2
...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
1916
1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