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嵩高灵庙碑
    《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在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
    【查看详情】
  • 九成宫碑
    九成宫碑为中国唐代著名碑刻。全名为《九成宫醴泉铭》。唐贞观六年(632)建立于唐代离宫九成宫内,即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端北马坊河口处。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0.93米,厚0.27米。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螭首。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6字。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询书。文字均为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碑文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内发现醴泉的经过,描写了九成宫的建筑规模和环境景色,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并劝谏唐太宗戒骄思危,是初唐散文中的一篇佳作。碑文书体修长险劲、刚健秀媚,结体精密谨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欧阳询书法的代表作,被书法家视为楷书正宗,拓本遍布海内外。(见《九成宫醴泉铭》册(宋拓本))原碑立于露天,由于历代捶拓破坏,字体已多漫漶损伤,失去原形。碑身虽尚完好,但因地震、水灾及人为损坏,已形成4道裂纹。清嘉庆八年(1803)麟游知县翟云魁曾建房蔽护。至20世纪30年代,碑屋已仅余山墙。1959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构屋保护。1986年,又重修了碑亭。
    【查看详情】
  • 嵩高灵庙碑
    《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在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
    【查看详情】
  • 九成宫碑
    九成宫碑为中国唐代著名碑刻。全名为《九成宫醴泉铭》。唐贞观六年(632)建立于唐代离宫九成宫内,即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端北马坊河口处。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0.93米,厚0.27米。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螭首。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6字。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询书。文字均为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碑文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内发现醴泉的经过,描写了九成宫的建筑规模和环境景色,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并劝谏唐太宗戒骄思危,是初唐散文中的一篇佳作。碑文书体修长险劲、刚健秀媚,结体精密谨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欧阳询书法的代表作,被书法家视为楷书正宗,拓本遍布海内外。(见《九成宫醴泉铭》册(宋拓本))原碑立于露天,由于历代捶拓破坏,字体已多漫漶损伤,失去原形。碑身虽尚完好,但因地震、水灾及人为损坏,已形成4道裂纹。清嘉庆八年(1803)麟游知县翟云魁曾建房蔽护。至20世纪30年代,碑屋已仅余山墙。1959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构屋保护。1986年,又重修了碑亭。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