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敬史君碑
    《敬史君碑》,现存长葛市老城内,原立于祥静寺前(遗址在今辘轳湾村西),后淹埋地下。清雍正六年(1728年)农民耕地时发现,乾隆十四年(1749年)移立于陉山书院,建亭保护,并在碑阴刻跋。碑通高2.5米,宽0.84米,厚0.28米。碑额雕刻为蟠龙倒首,中间为一龛,龛内造像为释迦佛,佛两边为二弟子二菩萨,后边为二飞天,下边为九位供养人,雕工精细,是研究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碑文1265字,为由隶到楷过渡的魏书体,清人辑入《金石萃编》。1963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拓片曾于1973年赴日本展览,并编入书法大字典。“文化大革命”中,碑额上的释迦佛、蟠龙的头部和碑身部分文字被砸坏。1981年4月县人民政府发文保护,并拨款重修碑亭,重建之碑亭为正方形砖墙,南北开门,东西开窗,单檐尖顶,四角挑出,仿木水泥结构。
    【查看详情】
  • 敬史君碑
    《敬史君碑》,现存长葛市老城内,原立于祥静寺前(遗址在今辘轳湾村西),后淹埋地下。清雍正六年(1728年)农民耕地时发现,乾隆十四年(1749年)移立于陉山书院,建亭保护,并在碑阴刻跋。碑通高2.5米,宽0.84米,厚0.28米。碑额雕刻为蟠龙倒首,中间为一龛,龛内造像为释迦佛,佛两边为二弟子二菩萨,后边为二飞天,下边为九位供养人,雕工精细,是研究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碑文1265字,为由隶到楷过渡的魏书体,清人辑入《金石萃编》。1963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拓片曾于1973年赴日本展览,并编入书法大字典。“文化大革命”中,碑额上的释迦佛、蟠龙的头部和碑身部分文字被砸坏。1981年4月县人民政府发文保护,并拨款重修碑亭,重建之碑亭为正方形砖墙,南北开门,东西开窗,单檐尖顶,四角挑出,仿木水泥结构。
    【查看详情】
  • 敬史君碑
    《敬史君碑》,现存长葛市老城内,原立于祥静寺前(遗址在今辘轳湾村西),后淹埋地下。清雍正六年(1728年)农民耕地时发现,乾隆十四年(1749年)移立于陉山书院,建亭保护,并在碑阴刻跋。碑通高2.5米,宽0.84米,厚0.28米。碑额雕刻为蟠龙倒首,中间为一龛,龛内造像为释迦佛,佛两边为二弟子二菩萨,后边为二飞天,下边为九位供养人,雕工精细,是研究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碑文1265字,为由隶到楷过渡的魏书体,清人辑入《金石萃编》。1963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拓片曾于1973年赴日本展览,并编入书法大字典。“文化大革命”中,碑额上的释迦佛、蟠龙的头部和碑身部分文字被砸坏。1981年4月县人民政府发文保护,并拨款重修碑亭,重建之碑亭为正方形砖墙,南北开门,东西开窗,单檐尖顶,四角挑出,仿木水泥结构。
    【查看详情】
  • 敬史君碑
    《敬史君碑》,现存长葛市老城内,原立于祥静寺前(遗址在今辘轳湾村西),后淹埋地下。清雍正六年(1728年)农民耕地时发现,乾隆十四年(1749年)移立于陉山书院,建亭保护,并在碑阴刻跋。碑通高2.5米,宽0.84米,厚0.28米。碑额雕刻为蟠龙倒首,中间为一龛,龛内造像为释迦佛,佛两边为二弟子二菩萨,后边为二飞天,下边为九位供养人,雕工精细,是研究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碑文1265字,为由隶到楷过渡的魏书体,清人辑入《金石萃编》。1963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拓片曾于1973年赴日本展览,并编入书法大字典。“文化大革命”中,碑额上的释迦佛、蟠龙的头部和碑身部分文字被砸坏。1981年4月县人民政府发文保护,并拨款重修碑亭,重建之碑亭为正方形砖墙,南北开门,东西开窗,单檐尖顶,四角挑出,仿木水泥结构。
    【查看详情】
  • 九成宫碑
    九成宫碑为中国唐代著名碑刻。全名为《九成宫醴泉铭》。唐贞观六年(632)建立于唐代离宫九成宫内,即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端北马坊河口处。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0.93米,厚0.27米。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螭首。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6字。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询书。文字均为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碑文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内发现醴泉的经过,描写了九成宫的建筑规模和环境景色,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并劝谏唐太宗戒骄思危,是初唐散文中的一篇佳作。碑文书体修长险劲、刚健秀媚,结体精密谨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欧阳询书法的代表作,被书法家视为楷书正宗,拓本遍布海内外。(见《九成宫醴泉铭》册(宋拓本))原碑立于露天,由于历代捶拓破坏,字体已多漫漶损伤,失去原形。碑身虽尚完好,但因地震、水灾及人为损坏,已形成4道裂纹。清嘉庆八年(1803)麟游知县翟云魁曾建房蔽护。至20世纪30年代,碑屋已仅余山墙。1959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构屋保护。1986年,又重修了碑亭。
    【查看详情】
  • 九成宫碑
    九成宫碑为中国唐代著名碑刻。全名为《九成宫醴泉铭》。唐贞观六年(632)建立于唐代离宫九成宫内,即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端北马坊河口处。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0.93米,厚0.27米。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螭首。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6字。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询书。文字均为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碑文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内发现醴泉的经过,描写了九成宫的建筑规模和环境景色,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并劝谏唐太宗戒骄思危,是初唐散文中的一篇佳作。碑文书体修长险劲、刚健秀媚,结体精密谨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欧阳询书法的代表作,被书法家视为楷书正宗,拓本遍布海内外。(见《九成宫醴泉铭》册(宋拓本))原碑立于露天,由于历代捶拓破坏,字体已多漫漶损伤,失去原形。碑身虽尚完好,但因地震、水灾及人为损坏,已形成4道裂纹。清嘉庆八年(1803)麟游知县翟云魁曾建房蔽护。至20世纪30年代,碑屋已仅余山墙。1959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构屋保护。1986年,又重修了碑亭。
    【查看详情】
  • 九成宫碑
    九成宫碑为中国唐代著名碑刻。全名为《九成宫醴泉铭》。唐贞观六年(632)建立于唐代离宫九成宫内,即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端北马坊河口处。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0.93米,厚0.27米。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螭首。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6字。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询书。文字均为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碑文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内发现醴泉的经过,描写了九成宫的建筑规模和环境景色,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并劝谏唐太宗戒骄思危,是初唐散文中的一篇佳作。碑文书体修长险劲、刚健秀媚,结体精密谨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欧阳询书法的代表作,被书法家视为楷书正宗,拓本遍布海内外。(见《九成宫醴泉铭》册(宋拓本))原碑立于露天,由于历代捶拓破坏,字体已多漫漶损伤,失去原形。碑身虽尚完好,但因地震、水灾及人为损坏,已形成4道裂纹。清嘉庆八年(1803)麟游知县翟云魁曾建房蔽护。至20世纪30年代,碑屋已仅余山墙。1959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构屋保护。1986年,又重修了碑亭。
    【查看详情】
  • 九成宫碑
    九成宫碑为中国唐代著名碑刻。全名为《九成宫醴泉铭》。唐贞观六年(632)建立于唐代离宫九成宫内,即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端北马坊河口处。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0.93米,厚0.27米。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螭首。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6字。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询书。文字均为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碑文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内发现醴泉的经过,描写了九成宫的建筑规模和环境景色,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并劝谏唐太宗戒骄思危,是初唐散文中的一篇佳作。碑文书体修长险劲、刚健秀媚,结体精密谨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欧阳询书法的代表作,被书法家视为楷书正宗,拓本遍布海内外。(见《九成宫醴泉铭》册(宋拓本))原碑立于露天,由于历代捶拓破坏,字体已多漫漶损伤,失去原形。碑身虽尚完好,但因地震、水灾及人为损坏,已形成4道裂纹。清嘉庆八年(1803)麟游知县翟云魁曾建房蔽护。至20世纪30年代,碑屋已仅余山墙。1959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构屋保护。1986年,又重修了碑亭。
    【查看详情】
  • 始平公造像记
    《龙门二十品》之《始平公造像记》,《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于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1744-1801)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