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嵩高灵庙碑
    《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在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
    【查看详情】
  • 嵩高灵庙碑
    《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在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
    【查看详情】
  • 嵩高灵庙碑
    《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在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
    【查看详情】
  • 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岁作)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清王澍《虚舟题跋》云,“诚是极矜炼之作。”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查看详情】
  • 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岁作)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清王澍《虚舟题跋》云,“诚是极矜炼之作。”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查看详情】
  • 嵩高灵庙碑
    《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在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
    【查看详情】
  • 嵩高灵庙碑
    《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在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
    【查看详情】
  • 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岁作)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清王澍《虚舟题跋》云,“诚是极矜炼之作。”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查看详情】
  • 嵩高灵庙碑
    《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在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
    【查看详情】
  • 嵩高灵庙碑
    《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在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