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送梨帖跋
    《送梨帖跋》可以充分体会到柳公权的笔墨风神。这是柳公权五十一岁时在王献之《送梨帖》后的跋,小楷四十三字。此跋没有碑版中字的拘谨,而自然映带;没有怒张之筋骨,而笔致含蓄;没有平正均匀之苛求,而自有真趣。此跋世人誉为“神品”。
    【查看详情】
  • 豳州昭仁寺碑
    此碑全称《豳州昭仁寺碑》,正书,四十八行,行八十四字。立于贞观年间,石在陕西长武。前列撰文者朱子奢名,而未着书丹之人,故历代着录及研究各家,均从书法风格面貌等方面,比照考索。有认为系出唐初名家虞世南之手,亦有谓“此书虽似永兴,然《庙堂》丰逸,此则瘦劲,面目虽似,神骨则殊”者。然对其书艺价值,都一致肯定推重。其结体方正中见法度规矩,极似《龙藏寺碑》,而用笔瘦劲,有虞世南书韵,则前人“正使永兴执笔,亦未必有过”之评,确属公允。不管书者是谁,而终当为唐初名刻巨制无愧。唐太宗为纪念唐初大战中阵亡的将士,颁诏在全国七处重要战场修建寺庙,昭仁寺便是为了超度浅水原大战中的阵亡将士,记述唐太宗的文韬武略、文治武功的丰功伟绩而建,列为七寺之首,特立昭仁寺碑。1979年国家文化部就已将昭仁寺碑列为“国家级书法名碑”。
    【查看详情】
  • 皇甫诞碑
    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君碑》。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此碑现在陕西西安,无书写年月。楷书28行,行59字。碑额篆书“隋柱国宏议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墨林快事》谓此碑立于隋朝,当为欧阳询早年所书。此碑在明代已断为两截。《皇甫诞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杨士奇云:“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世南)得晋之飘遗,欧(阳询)得晋之严整。观《皇甫诞碑》其振发动荡,岂非逸哉?非所谓不逾矩者乎?”翁方纲说:“是碑由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此碑用笔研润,虽为欧阳询早年作品,但已具备了“欧体”严整、险绝的基本特点。明王世贞云:“率更书皇甫府君碑,比之诸贴尤为险劲。是伊家兰台(欧阳通)发源。”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说:“信本碑版方严莫过于《邕禅师》,秀劲莫过于《醴泉铭》,险峭莫过于《皇甫诞碑》,而险绝尤为难,此《皇甫碑》所以贵也。”
    【查看详情】
  • 中兴颂-1
    全称《大唐中兴颂》,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于摩崖,时年六十三岁,楷书,现在湖南祁阳县浯溪。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壁上。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石质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贵之”。
    【查看详情】
  • 中兴颂-2
    全称《大唐中兴颂》,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于摩崖,时年六十三岁,楷书,现在湖南祁阳县浯溪。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壁上。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石质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贵之”。
    【查看详情】
  • 李玄靖碑
    《李玄靖碑》,全称为《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碑原立在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据《金石萃编》载:“碑已断裂,约高一丈余,广三尺二寸五分,厚一尺四分。四面刻,前后各十九行,两侧各四行,行皆三十九字,正书。”古代刻碑的通例是先用朱笔把碑文写在右面上,称为“书丹”或“用丹”,然后刻工依字迹刊刻,一般碑额为标题,碑阳(正面)为正文,碑阴(背面)碑侧(左右)为题名。可能是碑文太长,也可能是表示碑主的事迹多得说不完而有意刻满碑的四面,因而称为四面碑。据说早在干元二年(759)颜真卿任升州刺史时,就曾派人送信到茅山,表白“慕道玄微”之心。李含光授意韦景昭炼师作答。尽管颜真卿本有宅心山林之心,终因“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心”。后赴任湖州刺史时,途经茅山,得知含光早已羽化,感慨万千,写下了《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此碑立于大历十二年(777),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断裂,明代嘉靖三年(1524)遭火石碎。清代方若在《校碑随笔》中说:“该碑存石十四块,合全、半字计四百六十一字。”又说“乾隆壬子汪稼门志伊菟访仅廿三石,然尚存全、半字共一千四十余字。全碑凡一千六百余字,则阙者已五百六十余字,若明末或国初拓尚较汪拓多二百许字。自句容经兵燹,后石又散失。同治丙寅遵义赵氏访得十五石,共百九十七字,旋失三小石,计十五字,迨壬申扬州张氏更访得二石移至学宫,共二百七十九字。……今茅山所有碑乃是覆刻,笔画细瘦全乏鲁公雄健之气,且字之讹七十余处。”清代临川李宗瀚旧藏南宋断后初拓本,文字稍有残缺,以火后本补足。《李玄靖碑》雄浑壮美,高古苍劲,气势追人,具有篆隶笔意。用笔平正遒婉,圆健浑厚,笔画疏密得当,规整稳定。笔力深沉含蓄,结字开张舒展。正如梁谳《承晋斋积闻录》说的那样:“颜鲁公茅山《李玄靖碑》,古雅清圆,带有篆意,与《元次山碑》相似,乍看去极散极拙,多不匀称,而其实古意可掬,非《画像赞》、《中兴颂》所可及。”也许“鲁公字到《李玄静碑》已古”(梁谳《承晋斋积闻录》),不是初学者能够学得到家的,因而没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那样出名。
    【查看详情】
  • 王洪范碑
    《王洪范碑》全称《唐华阳观王洪范碑》,俗称《王先生碑》,于敬之撰文,王玄宗书碑。唐干封二年(六六七)十一月立,正书三十八行,行六十九字。此碑原在茅山华阳观,天宝七年勅改为紫阳观,宋大中符祥元年又勅改为玉晨观,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与颜真卿、张从申书《李含光碑》同毁于火,此碑宋《宝刻类编》、《金石录》等有着录。
    【查看详情】
  • 神策军碑
    《神策军碑》(843年,六十六岁作)此碑崔铉撰文,柳公权奉敕书,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传拓,因此流传较少,北京图书馆藏有北宋之拓本。此碑和《玄秘塔》相隔二年,总体风格相近,法度谨严,精魄强健,然而也有细别。《玄秘塔》极劲健,此碑则雄厚;前者极露筋骨,后者凝炼温恭;前者较遒媚,后者则较端重。此碑刻工也极精,或认为柳书传世最佳者。孙承泽说:“书法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笔。”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查看详情】
  • 柳州罗池庙碑
    《柳州罗池庙碑》为沈传师54岁时所书,碑文由大文学家韩愈撰写,纪念颂扬柳宗元被贬任柳州刺史所做的政绩。碑立于罗池庙内,碑石早已不存,至于何年遭毁,现无从查考,今所见拓本乃据清何绍基旧藏宋拓孤本一册影印。浏览此碑书法,气息清劲圆润、骨法神健,结字虽较为瘦削,然挺健秀朗,肉藏于筋,略无枯瘠之垢病。
    【查看详情】
  • 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岁作)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清王澍《虚舟题跋》云,“诚是极矜炼之作。”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