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虞恭公碑
    《虞恭公碑》又称《温彦博碑》,是《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的简称,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刻,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虞恭公碑》风神绝世,姿态横生,如镜中美人,含笑欲语,运篆隶笔意于正楷之中,骨重神寒,用笔坚凝姿肆,结体紧凑开展,“妙处尤在三者之外,真奇构也”。并据此尊称欧阳询为“楷圣”。可惜,由于该碑距今已1300多年,又经岁月的风蚀致使人们难睹其芳容。此碑是唐初属于最标准的正书格调,以笔法的广博和精湛来讲,八法兼备,能从中领略到每个字的点划转折之精致,结构安排之疏密,及章法、布置的技巧,可以说有意外的巧妙。
    【查看详情】
  • 虞恭公碑
    《虞恭公碑》又称《温彦博碑》,是《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的简称,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刻,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虞恭公碑》风神绝世,姿态横生,如镜中美人,含笑欲语,运篆隶笔意于正楷之中,骨重神寒,用笔坚凝姿肆,结体紧凑开展,“妙处尤在三者之外,真奇构也”。并据此尊称欧阳询为“楷圣”。可惜,由于该碑距今已1300多年,又经岁月的风蚀致使人们难睹其芳容。此碑是唐初属于最标准的正书格调,以笔法的广博和精湛来讲,八法兼备,能从中领略到每个字的点划转折之精致,结构安排之疏密,及章法、布置的技巧,可以说有意外的巧妙。
    【查看详情】
  • 虞恭公碑
    《虞恭公碑》又称《温彦博碑》,是《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的简称,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刻,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虞恭公碑》风神绝世,姿态横生,如镜中美人,含笑欲语,运篆隶笔意于正楷之中,骨重神寒,用笔坚凝姿肆,结体紧凑开展,“妙处尤在三者之外,真奇构也”。并据此尊称欧阳询为“楷圣”。可惜,由于该碑距今已1300多年,又经岁月的风蚀致使人们难睹其芳容。此碑是唐初属于最标准的正书格调,以笔法的广博和精湛来讲,八法兼备,能从中领略到每个字的点划转折之精致,结构安排之疏密,及章法、布置的技巧,可以说有意外的巧妙。
    【查看详情】
  • 虞恭公碑
    《虞恭公碑》又称《温彦博碑》,是《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的简称,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刻,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虞恭公碑》风神绝世,姿态横生,如镜中美人,含笑欲语,运篆隶笔意于正楷之中,骨重神寒,用笔坚凝姿肆,结体紧凑开展,“妙处尤在三者之外,真奇构也”。并据此尊称欧阳询为“楷圣”。可惜,由于该碑距今已1300多年,又经岁月的风蚀致使人们难睹其芳容。此碑是唐初属于最标准的正书格调,以笔法的广博和精湛来讲,八法兼备,能从中领略到每个字的点划转折之精致,结构安排之疏密,及章法、布置的技巧,可以说有意外的巧妙。
    【查看详情】
  • 孟法师碑
    “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在写《孟法师碑》时四十七岁,其书法继承王羲之的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此碑章法缜密而气势流动,在创立楷书新的风范上,褚遂良的影响是很大的。最能代表他独特风格的是《雁塔圣教序》,此碑是他五十七岁时书。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如张怀瓘赞曰:美人蝉娟,似不轻于罗缔,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查看详情】
  • 王居士砖塔铭
    上官灵芝撰,敬客书,正书,十七行,行时期字。唐显庆三年(658年)十月十二日。明万历出土,砖已裂3截,后裂5截、7截,且佚一石,故全拓本极难得,此为初拓全文,曾藏吴县陆氏松下清齐,后转归吴湖帆跋,褚德彝题识。《王居士砖塔铭》便是唐代无名书法家所书的传世精品.
    【查看详情】
  • 王居士砖塔铭
    上官灵芝撰,敬客书,正书,十七行,行时期字。唐显庆三年(658年)十月十二日。明万历出土,砖已裂3截,后裂5截、7截,且佚一石,故全拓本极难得,此为初拓全文,曾藏吴县陆氏松下清齐,后转归吴湖帆跋,褚德彝题识。《王居士砖塔铭》便是唐代无名书法家所书的传世精品.
    【查看详情】
  • 王居士砖塔铭
    上官灵芝撰,敬客书,正书,十七行,行时期字。唐显庆三年(658年)十月十二日。明万历出土,砖已裂3截,后裂5截、7截,且佚一石,故全拓本极难得,此为初拓全文,曾藏吴县陆氏松下清齐,后转归吴湖帆跋,褚德彝题识。《王居士砖塔铭》便是唐代无名书法家所书的传世精品.
    【查看详情】
  • 孟法师碑
    “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在写《孟法师碑》时四十七岁,其书法继承王羲之的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此碑章法缜密而气势流动,在创立楷书新的风范上,褚遂良的影响是很大的。最能代表他独特风格的是《雁塔圣教序》,此碑是他五十七岁时书。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如张怀瓘赞曰:美人蝉娟,似不轻于罗缔,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查看详情】
  • 法华寺碑
    《法华寺碑》又名《秦望山法华寺碑》是碑久佚,为李邕于唐开元廿三年(735)十二月五十七岁时所书,石旧在浙江山阴秦望山,今佚。世传只一剪裱孤本。何子贞得之于吴门韩履卿家,每页四行,每行六字,计二十三开,东海伏灵芝刻石,传世仅何子贞藏宋拓孤本,以刀法验之,实是宋人刻本,非唐刻,且似木刻。何氏尝双钩重刻一石,其宋拓本今在上海博物馆,以前有正书局有影印本。此碑在明代就有翻刻,作开元十一年,或十三年者,皆是明人妄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