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现收藏于山东省成武县档案馆,该碑1999年被山东省列为重要碑刻。《孔子庙堂碑》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69岁时奉敕精心撰文并书写的。碑文以骈体文形式记述了孔子创立儒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赞述了唐朝皇帝允文允武、治国安邦的丰功伟绩,以及唐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和修葺孔庙等事项。碑文通篇2040余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该碑书法价值极高,是公认的虞世南书法的代表作。后世评该碑书法:用笔俊朗圆腴,法度严谨,外柔内刚;字形稍狭长而尤显秀丽,一派平和中正之气象。
    【查看详情】
  •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现收藏于山东省成武县档案馆,该碑1999年被山东省列为重要碑刻。《孔子庙堂碑》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69岁时奉敕精心撰文并书写的。碑文以骈体文形式记述了孔子创立儒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赞述了唐朝皇帝允文允武、治国安邦的丰功伟绩,以及唐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和修葺孔庙等事项。碑文通篇2040余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该碑书法价值极高,是公认的虞世南书法的代表作。后世评该碑书法:用笔俊朗圆腴,法度严谨,外柔内刚;字形稍狭长而尤显秀丽,一派平和中正之气象。
    【查看详情】
  •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现收藏于山东省成武县档案馆,该碑1999年被山东省列为重要碑刻。《孔子庙堂碑》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69岁时奉敕精心撰文并书写的。碑文以骈体文形式记述了孔子创立儒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赞述了唐朝皇帝允文允武、治国安邦的丰功伟绩,以及唐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和修葺孔庙等事项。碑文通篇2040余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该碑书法价值极高,是公认的虞世南书法的代表作。后世评该碑书法:用笔俊朗圆腴,法度严谨,外柔内刚;字形稍狭长而尤显秀丽,一派平和中正之气象。
    【查看详情】
  •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现收藏于山东省成武县档案馆,该碑1999年被山东省列为重要碑刻。《孔子庙堂碑》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69岁时奉敕精心撰文并书写的。碑文以骈体文形式记述了孔子创立儒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赞述了唐朝皇帝允文允武、治国安邦的丰功伟绩,以及唐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和修葺孔庙等事项。碑文通篇2040余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该碑书法价值极高,是公认的虞世南书法的代表作。后世评该碑书法:用笔俊朗圆腴,法度严谨,外柔内刚;字形稍狭长而尤显秀丽,一派平和中正之气象。
    【查看详情】
  •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现收藏于山东省成武县档案馆,该碑1999年被山东省列为重要碑刻。《孔子庙堂碑》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69岁时奉敕精心撰文并书写的。碑文以骈体文形式记述了孔子创立儒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赞述了唐朝皇帝允文允武、治国安邦的丰功伟绩,以及唐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和修葺孔庙等事项。碑文通篇2040余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该碑书法价值极高,是公认的虞世南书法的代表作。后世评该碑书法:用笔俊朗圆腴,法度严谨,外柔内刚;字形稍狭长而尤显秀丽,一派平和中正之气象。
    【查看详情】
  •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现收藏于山东省成武县档案馆,该碑1999年被山东省列为重要碑刻。《孔子庙堂碑》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69岁时奉敕精心撰文并书写的。碑文以骈体文形式记述了孔子创立儒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赞述了唐朝皇帝允文允武、治国安邦的丰功伟绩,以及唐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和修葺孔庙等事项。碑文通篇2040余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该碑书法价值极高,是公认的虞世南书法的代表作。后世评该碑书法:用笔俊朗圆腴,法度严谨,外柔内刚;字形稍狭长而尤显秀丽,一派平和中正之气象。
    【查看详情】
  •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现收藏于山东省成武县档案馆,该碑1999年被山东省列为重要碑刻。《孔子庙堂碑》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69岁时奉敕精心撰文并书写的。碑文以骈体文形式记述了孔子创立儒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赞述了唐朝皇帝允文允武、治国安邦的丰功伟绩,以及唐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和修葺孔庙等事项。碑文通篇2040余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该碑书法价值极高,是公认的虞世南书法的代表作。后世评该碑书法:用笔俊朗圆腴,法度严谨,外柔内刚;字形稍狭长而尤显秀丽,一派平和中正之气象。
    【查看详情】
  • 虞恭公碑
    《虞恭公碑》又称《温彦博碑》,是《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的简称,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刻,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虞恭公碑》风神绝世,姿态横生,如镜中美人,含笑欲语,运篆隶笔意于正楷之中,骨重神寒,用笔坚凝姿肆,结体紧凑开展,“妙处尤在三者之外,真奇构也”。并据此尊称欧阳询为“楷圣”。可惜,由于该碑距今已1300多年,又经岁月的风蚀致使人们难睹其芳容。此碑是唐初属于最标准的正书格调,以笔法的广博和精湛来讲,八法兼备,能从中领略到每个字的点划转折之精致,结构安排之疏密,及章法、布置的技巧,可以说有意外的巧妙。
    【查看详情】
  • 苏孝慈墓志
    《苏孝慈墓志》又名《苏慈墓志》,仁寿三年(六○三)立石,此志计三十七行,每行三十七字,于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在陕西蒲城县出土。此石初出土拓本无跋,光绪戊子夏,知县张荣升于二十一行[日]字下刻跋二行,后此跋又为黄彭年凿去。因此石出土较晚,故字口清晰完好,细观此册楷书,点画清峻,笔意精到,字形结构匀称妍美,端庄平和,除结字略扁而稍带六朝遗意之外,与唐人楷法已十分接近,对方笔的运用已十分成熟,与《董美人墓志》亦极为相似,无疑是初学者学习楷书的优秀范本,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此碑曰:“《苏慈碑》以光绪十三出土,初入人间,辄得盛名。以其端整妍美,足为干禄之资,而笔画完好,较屡翻之欧碑易学。于是翰林之写白折者,举子之写大卷者,人购一本,期月而纸贵洛阳,信哉其足取出。”
    【查看详情】
  • 姚伯多兄弟造像记
    《姚伯多兄弟造像记》,亦称《姚伯多兄弟造文石像》。北魏太和二十年(四九六)九月刻,陕西耀县出土,现藏西安碑林,正书,二十三行,每行二十八九字不等。两侧有题名。北魏造像亦分雅逸和粗犷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造像因是小件作品,一般在处理上还是较为谨细的,所谓先由书家书丹后,再由刻工刻就,但也有一类是未经书丹而直接由刻工信手刊刻,因而除了具有粗矿、草率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了任意布置、面貌多变的自然天趣,像《姚伯多兄弟造像记》似乎不像是由书丹后再刻的,故属于后一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此前一年的《尉迟造像》与后一年的《始平公造像》无论在刻制方法及笔画精到的程度均是《姚伯多兄弟造像记》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它是处在造像制作的成熟期,它的逸笔草草的风格就中以推断出它是刻工信手而为之作。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