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是我国魏碑书法艺术宝藏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放射着奇异的光彩!自传拓以来,备受推崇。杨守敬在《平碑记》中称:“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盛赞:“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并将其列为“精品上”。该碑堪称魏碑中的精晶,其用笔沉着痛快,如断金切玉,干净利落;其结体中宫紧密,四面伸张,且随字赋形,不拘方正,达到了自然生动的效果,终以结体欹侧多姿、险峻而着称于世。自清以来,凡学北魏书者莫不奉为圭臬!
    【查看详情】
  • 柳州罗池庙碑
    又称为“荔子碑”。碑文是摘自韩愈《柳州罗池庙碑》的《享神诗》。此诗赞颂柳侯,字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亲笔。唐宋三大文豪的文采神韵凝于一碑,所以人们称之为“韩诗苏书柳事碑”或“三绝碑”。
    【查看详情】
  • 中兴颂-2
    全称《大唐中兴颂》,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于摩崖,时年六十三岁,楷书,现在湖南祁阳县浯溪。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壁上。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石质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贵之”。
    【查看详情】
  • 元灵曜墓志
    系北朝后期的作品,其书法风格较前已有较大不同,更接近隋唐楷体。
    【查看详情】
  • 宣示表
    《宣示表》是锺繇书法的代表作品,现在流传的刻本传为王羲之所临,此帖字形略扁,法度严密,带有晋以后书法风格,可能为晋人临写所致。《宣示表》收入《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中
    【查看详情】
  • 李玄靖碑
    《李玄靖碑》,全称为《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碑原立在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据《金石萃编》载:“碑已断裂,约高一丈余,广三尺二寸五分,厚一尺四分。四面刻,前后各十九行,两侧各四行,行皆三十九字,正书。”古代刻碑的通例是先用朱笔把碑文写在右面上,称为“书丹”或“用丹”,然后刻工依字迹刊刻,一般碑额为标题,碑阳(正面)为正文,碑阴(背面)碑侧(左右)为题名。可能是碑文太长,也可能是表示碑主的事迹多得说不完而有意刻满碑的四面,因而称为四面碑。据说早在干元二年(759)颜真卿任升州刺史时,就曾派人送信到茅山,表白“慕道玄微”之心。李含光授意韦景昭炼师作答。尽管颜真卿本有宅心山林之心,终因“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心”。后赴任湖州刺史时,途经茅山,得知含光早已羽化,感慨万千,写下了《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此碑立于大历十二年(777),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断裂,明代嘉靖三年(1524)遭火石碎。清代方若在《校碑随笔》中说:“该碑存石十四块,合全、半字计四百六十一字。”又说“乾隆壬子汪稼门志伊菟访仅廿三石,然尚存全、半字共一千四十余字。全碑凡一千六百余字,则阙者已五百六十余字,若明末或国初拓尚较汪拓多二百许字。自句容经兵燹,后石又散失。同治丙寅遵义赵氏访得十五石,共百九十七字,旋失三小石,计十五字,迨壬申扬州张氏更访得二石移至学宫,共二百七十九字。……今茅山所有碑乃是覆刻,笔画细瘦全乏鲁公雄健之气,且字之讹七十余处。”清代临川李宗瀚旧藏南宋断后初拓本,文字稍有残缺,以火后本补足。《李玄靖碑》雄浑壮美,高古苍劲,气势追人,具有篆隶笔意。用笔平正遒婉,圆健浑厚,笔画疏密得当,规整稳定。笔力深沉含蓄,结字开张舒展。正如梁谳《承晋斋积闻录》说的那样:“颜鲁公茅山《李玄靖碑》,古雅清圆,带有篆意,与《元次山碑》相似,乍看去极散极拙,多不匀称,而其实古意可掬,非《画像赞》、《中兴颂》所可及。”也许“鲁公字到《李玄静碑》已古”(梁谳《承晋斋积闻录》),不是初学者能够学得到家的,因而没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那样出名。
    【查看详情】
  • 龙藏寺碑
    隋开皇六年(586)刻,楷书,30行,行12字,行50字。藏河北正定隆兴寺。无撰书人姓名。欧阳修《集古录》认为撰者即碑末署名的张公礼。此碑字形结构朴拙,用笔沉挚,表现了高穆典雅的风神。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龙藏寺碑》是一典型。故可看出北期至唐书法递嬗的轨迹。康有为对此给予很高评价,认为《龙藏》统合分隶,并《吊比干文》、《郑文公》、《敬史君》、《刘懿》、《李仲璇》诸派,荟萃为一;安静浑穆,骨鲠不减曲江,而风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杨守敬云:“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永兴,婉丽遒媚处似河南,亦无信本险峭之态。”由上评语,可以看出《龙藏寺碑》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它对于后世书家的影响。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