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龙藏寺碑-39
    《龙藏寺碑》,称《正定府龙兴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碑在河北正定龙兴寺。楷书,碑阳30行,行50字,碑阴题名五列,左侧题名三列。《龙藏寺碑》书法宽博和谐,其用笔细劲轻松,具有流动感和轻重变化,结体以方正为主,略呈扁形,左右开张,点画精丽而有法可循,给人以清爽匀称的感觉。此碑为隋代刻碑中的精品,对唐代书法,特别是唐初诸大家的影响甚大。
    【查看详情】
  • 《天发神谶碑》-4
    《天发神谶碑》篆书。字体奇伟,为古代名碑之一。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苏江宁,已毁。传为华核文、皇象书。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此碑非篆非隶,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此碑书法若篆若录,篆书中用录书笔法,以秦录之方,参周籀之圆。用笔方劲,横画、横折笔画、点、竖画起笔,均用方笔;竖画收笔,多用悬针,结体取纵势长方,部分字,笔方而势圆。字形奇异瑰伟,和《石鼓》秦篆相比,独树一帜。清张廷济称:“吴《天玺纪功碑》雄伟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此碑传世墨本以“敷垂”二字完好者为明代初期拓本。
    【查看详情】
  • 《天发神谶碑》-22
    《天发神谶碑》篆书。字体奇伟,为古代名碑之一。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苏江宁,已毁。传为华核文、皇象书。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此碑非篆非隶,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此碑书法若篆若录,篆书中用录书笔法,以秦录之方,参周籀之圆。用笔方劲,横画、横折笔画、点、竖画起笔,均用方笔;竖画收笔,多用悬针,结体取纵势长方,部分字,笔方而势圆。字形奇异瑰伟,和《石鼓》秦篆相比,独树一帜。清张廷济称:“吴《天玺纪功碑》雄伟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此碑传世墨本以“敷垂”二字完好者为明代初期拓本。
    【查看详情】
  • 《天发神谶碑》-24
    《天发神谶碑》篆书。字体奇伟,为古代名碑之一。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苏江宁,已毁。传为华核文、皇象书。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此碑非篆非隶,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此碑书法若篆若录,篆书中用录书笔法,以秦录之方,参周籀之圆。用笔方劲,横画、横折笔画、点、竖画起笔,均用方笔;竖画收笔,多用悬针,结体取纵势长方,部分字,笔方而势圆。字形奇异瑰伟,和《石鼓》秦篆相比,独树一帜。清张廷济称:“吴《天玺纪功碑》雄伟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此碑传世墨本以“敷垂”二字完好者为明代初期拓本。
    【查看详情】
  • 《天发神谶碑》-23
    《天发神谶碑》篆书。字体奇伟,为古代名碑之一。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苏江宁,已毁。传为华核文、皇象书。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此碑非篆非隶,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此碑书法若篆若录,篆书中用录书笔法,以秦录之方,参周籀之圆。用笔方劲,横画、横折笔画、点、竖画起笔,均用方笔;竖画收笔,多用悬针,结体取纵势长方,部分字,笔方而势圆。字形奇异瑰伟,和《石鼓》秦篆相比,独树一帜。清张廷济称:“吴《天玺纪功碑》雄伟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此碑传世墨本以“敷垂”二字完好者为明代初期拓本。
    【查看详情】
  • 《天发神谶碑》-13
    《天发神谶碑》篆书。字体奇伟,为古代名碑之一。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苏江宁,已毁。传为华核文、皇象书。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此碑非篆非隶,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此碑书法若篆若录,篆书中用录书笔法,以秦录之方,参周籀之圆。用笔方劲,横画、横折笔画、点、竖画起笔,均用方笔;竖画收笔,多用悬针,结体取纵势长方,部分字,笔方而势圆。字形奇异瑰伟,和《石鼓》秦篆相比,独树一帜。清张廷济称:“吴《天玺纪功碑》雄伟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此碑传世墨本以“敷垂”二字完好者为明代初期拓本。
    【查看详情】
  • 《天发神谶碑》-12
    《天发神谶碑》篆书。字体奇伟,为古代名碑之一。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苏江宁,已毁。传为华核文、皇象书。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此碑非篆非隶,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此碑书法若篆若录,篆书中用录书笔法,以秦录之方,参周籀之圆。用笔方劲,横画、横折笔画、点、竖画起笔,均用方笔;竖画收笔,多用悬针,结体取纵势长方,部分字,笔方而势圆。字形奇异瑰伟,和《石鼓》秦篆相比,独树一帜。清张廷济称:“吴《天玺纪功碑》雄伟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此碑传世墨本以“敷垂”二字完好者为明代初期拓本。
    【查看详情】
  • 《天发神谶碑》-10
    《天发神谶碑》篆书。字体奇伟,为古代名碑之一。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苏江宁,已毁。传为华核文、皇象书。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此碑非篆非隶,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此碑书法若篆若录,篆书中用录书笔法,以秦录之方,参周籀之圆。用笔方劲,横画、横折笔画、点、竖画起笔,均用方笔;竖画收笔,多用悬针,结体取纵势长方,部分字,笔方而势圆。字形奇异瑰伟,和《石鼓》秦篆相比,独树一帜。清张廷济称:“吴《天玺纪功碑》雄伟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此碑传世墨本以“敷垂”二字完好者为明代初期拓本。
    【查看详情】
  • 《天发神谶碑》-14
    《天发神谶碑》篆书。字体奇伟,为古代名碑之一。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苏江宁,已毁。传为华核文、皇象书。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此碑非篆非隶,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此碑书法若篆若录,篆书中用录书笔法,以秦录之方,参周籀之圆。用笔方劲,横画、横折笔画、点、竖画起笔,均用方笔;竖画收笔,多用悬针,结体取纵势长方,部分字,笔方而势圆。字形奇异瑰伟,和《石鼓》秦篆相比,独树一帜。清张廷济称:“吴《天玺纪功碑》雄伟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此碑传世墨本以“敷垂”二字完好者为明代初期拓本。
    【查看详情】
  • 《天发神谶碑》-21
    《天发神谶碑》篆书。字体奇伟,为古代名碑之一。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苏江宁,已毁。传为华核文、皇象书。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此碑非篆非隶,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此碑书法若篆若录,篆书中用录书笔法,以秦录之方,参周籀之圆。用笔方劲,横画、横折笔画、点、竖画起笔,均用方笔;竖画收笔,多用悬针,结体取纵势长方,部分字,笔方而势圆。字形奇异瑰伟,和《石鼓》秦篆相比,独树一帜。清张廷济称:“吴《天玺纪功碑》雄伟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此碑传世墨本以“敷垂”二字完好者为明代初期拓本。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