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敬使君碑
    又名《敬显隽修神静寺碑》、《禅静寺刹前铭》、《敬使君显俊碑》,全称“禅静寺刹前铭敬使君之碑”。东魏正书碑刻。兴和二年(540)立于长社。清乾隆三年出土,后移至陉山书院。现存河南长葛县。《金石萃编》载:碑高六尺八寸,宽三尺五寸,文共二十六行,满行五十一字。此碑书法婉雅朴厚,间有与《张黑女墓志》相契合者,为著名北碑之一。碑文长达二千五百余字,可谓洋洋大观,且无漫漶,刻工极为精严,颇能传达原书笔意。杨守敬谓:“碑阴沈青崖跋云:书法自晋趋唐,为欧、褚先驱。余谓六朝正书多隶体,此独有篆意,古意精劲,不肯作一姿媚之笔,自是老成典型。若谓欧、褚前驱,恐不相及,而亦不必祖欧、褚也”。又说:“化方为圆,暗用篆笔,而流美无对。”康有为列此碑为“逸品上”。又谓:“圆静则有若……《敬使君》”,“《敬显隽》独以浑逸开生面”,“《敬显隽》为静穆茂密之宗,《朱君山》、《龙藏寺》辅之。”又形容说:“《敬显隽》若闲鸥飞凫,游戏汀渚”。此碑结体近方。笔画都略呈弧形,如“田”字、“唱”字,使人感觉方中带圆,笔画短促而明快,有一种向内凝聚的力量,在众碑中别具一格。
    【查看详情】
  • 谷朗碑
    全称《吴九真太守谷朗碑》。隶书,三国·吴凤凰元年(272)立。纵176厘米,横72厘米,文18行,行24字。碑在湖南耒阳。碑主谷朗(218~272),字义先,桂阳(治在今湖南郴县)耒阳(今湖南耒阳县)人。三世仕吴为牧守,累官长沙刘阳令、立忠都尉尚书郎、广州督军校尉等,吴建衡三年(271)迁九真太守(今越南河内南顺以北地区)。凤凰元年四月乙未卒,终年五十有四。其墓在今耒阳马水乡木村虎形山,嗣孙谷起凤、谷尚志等为之立碑。碑旧在耒阳城东谷府君祠内,清时移置县城杜甫祠中(现耒阳一中),后迁蔡侯祠(传为蔡伦故居,在城内蔡子池畔)内保存。碑之两侧原有谷氏后裔题名,清初尚存,后渐磨灭。《谷朗碑》字虽称隶书,实则体势已非常接近楷书,故亦有定为楷书者。当然同后世魏碑、唐楷相比,它还带有较浓的隶味。其结体方整,笔画圆劲,书风浑朴古雅,与曹魏诸刻风格稍异,但同为开后世楷书法门的重要碑刻。此碑在清代以前,惟见欧阳修、赵明诚二家著录。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云:“其字遒劲,亦有汉分隶法。”严可均谓其“隶法不恶,刻手极拙。”康有为称其古厚,为真楷之极。
    【查看详情】
  • 常丑奴墓志
    《常丑奴墓志》,正书,无撰书人姓名。凡二十七行,行二十七字,共存六百五十九字,系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常丑奴及夫人合葬志。上海博物馆藏拓本。常丑奴,扶风始平(今陕西兴平)人。志石于明代存陕西兴平崇宁寺壁间,后随崇宁寺这废,志亦佚去。志首称“隋都督荥泽县令故常府君墓志”此为明代拓本。此志清翁方纲评云:“结体遒整,无齐梁魏周之习,而开欧虞褚薛之派。”奉为唐楷之先导。册首有清金农题签,册后有清杨知、诸锦、陈章、高翔、姚玉珏、翁方纲等题跋。曾经曹溶,金农、陈骥德、吴大征递相收藏。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