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正始石经
    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刻制于正始二年(241)。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东汉末年战乱之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重新恢复太学,整理《汉石经》碑石,并刻古文经石作为补充。书石者一说邯郸淳,一说卫觊,但均不能肯定。这次仅刻写了《尚书》、《春秋》2经。它与《汉石经》不同,是用篆文、古文、隶书3种字体书写的,《三体石经》由此得名。其篆文即秦代通行的小篆。由于先秦古经当时并无完整传本,故《正始石经》中的古文可能系集字而成,其中多数与战国古文字形相合,有少数奇字的字形,难以理解。刻法为每一碑面均以纵横直线划出界格,每字三体下行,自左向右刻写。根据书者不同,又有一字式与品字式两种格式。一字式为三体排成一直行,品字式为古文在上,篆文在下右侧,隶书在下左侧。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但各碑行数不尽相同。碑石为平顶长方形,总数有25石、27石等说。20世纪30年代初,曾出土《尚书·君》一石残片,正面下刻“第廿一”,背面刻“第八”。马衡据以判断《正始石经》应有28碑。1957年在西安市发现了《尚书·梓材》残碑,下刻“正始二年三”及“第十七石”等文,可协助证实28碑的推断是正确的。北朝时期,正始石经与熹平石经一起被多次迁移,屡遭毁损。清末以来陆续出土了一些残石。1922年在洛阳太学遗址出土一块至今最大的残石,正面存《尚书·无逸》、《君》2篇34行,背面存《春秋》僖公等部分32行,共得1800余字。因盗卖者嫌运转不便,将其凿为2石,损坏数十字,现一半存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半存河南省博物馆。此外小块残石尚有很多,马衡曾统计总字数为2576字。近年在考古工作中又有新的残石发现。
    【查看详情】
  • 礼器碑
    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此碑自宋至今着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说,“唯《韩勑》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清杨守敬也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平碑记》)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鋩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迭宕,更为书家所激赏。攻汉隶者,多以《礼器》为楷模。
    【查看详情】
  • 鲜于璜碑碑局部
    此碑全称《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年)十一月刻。隶书。纵242厦米,横81~83厘米,厚12厦米。碑呈圭形,两面共刻827字。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一九七二年在天津市武清县高村出土。1973年5月,天津武清县高村乡兰城村农民发现于村东苏家坟。碑主人鲜于璜,字伯谦,官至雁门郡(属并州,治阴馆,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太守。东汉安帝延光四年(122)卒,终年八十一岁。四十年后,其孙鲂、仓、九等为之树碑颂德。此碑体势宽绰丰厚,用笔多方折,笔画肥瘦有变化,左右开张,气势雄强。《张迁碑》与其相似,但晚出二十一年。历来把《张迁碑》列为汉隶中多用方笔的代表,及《鲜于璜碑》出土,评者以为更胜《张迁碑》。碑阴隶书,较碑阳稍大,体势更为恣肆。通碑字迹清晰完好,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完整,字迹最多的汉碑。其书法属方整劲挺,斩截爽利类型,多棱角森挺的方笔,有波势挑法的笔划,具变化之妙,结体方正,字体大多取横势。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查看详情】
  • 礼器碑
    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此碑自宋至今着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说,“唯《韩勑》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清杨守敬也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平碑记》)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鋩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迭宕,更为书家所激赏。攻汉隶者,多以《礼器》为楷模。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