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退出
  • 《刁遵墓志》-46
    刁氏葬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十月九日,《刁遵墓志》为正书,二十八行,行三十三字,阴刻题名二列,一列十四行,一列十九行。石高75厘米,宽65厘米。清雍正年间(1723—1735)石出于河北省南皮县刁楼废寺址中(一说山东广尧出土),当时即缺右下角,志文缺一百五六十字,中间漫漶二十余字。曾归乐陵刘克伦、盐山叶氏、南皮高氏、南皮张之洞等,今不知何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刘氏用木版补其缺失之一角,并刻跋文于上。出土初拓本第六行『父雍』之『雍』字只有线纹而未损。
    【查看详情】
  • 《刁遵墓志》-45
    刁氏葬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十月九日,《刁遵墓志》为正书,二十八行,行三十三字,阴刻题名二列,一列十四行,一列十九行。石高75厘米,宽65厘米。清雍正年间(1723—1735)石出于河北省南皮县刁楼废寺址中(一说山东广尧出土),当时即缺右下角,志文缺一百五六十字,中间漫漶二十余字。曾归乐陵刘克伦、盐山叶氏、南皮高氏、南皮张之洞等,今不知何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刘氏用木版补其缺失之一角,并刻跋文于上。出土初拓本第六行『父雍』之『雍』字只有线纹而未损。
    【查看详情】
  • 《刁遵墓志》-39
    刁氏葬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十月九日,《刁遵墓志》为正书,二十八行,行三十三字,阴刻题名二列,一列十四行,一列十九行。石高75厘米,宽65厘米。清雍正年间(1723—1735)石出于河北省南皮县刁楼废寺址中(一说山东广尧出土),当时即缺右下角,志文缺一百五六十字,中间漫漶二十余字。曾归乐陵刘克伦、盐山叶氏、南皮高氏、南皮张之洞等,今不知何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刘氏用木版补其缺失之一角,并刻跋文于上。出土初拓本第六行『父雍』之『雍』字只有线纹而未损。
    【查看详情】
  • 爨龙颜碑-13
    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刻,楷书。纵338厘米,横146厘米,24行,行45字。在云南陆良县。此碑同《爨宝子碑》合称“二爨”,是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爨氏家族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对研究当地乃至整个南朝书法发展情况亦有重要意义。此碑在明代已有着录,但于清代阮元父子重新访得以后才大显于世。此碑笔画浑劲,结体跌宕恣肆,变化极为丰富,含韵于朴,寓巧于拙。在众多碑刻中不失自己的独特面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列神品三种,此为三种之首。谓为“雄强茂美之宗”。并形容为“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又说“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也有人将此碑视为“南碑之冠”。总之,清代碑学风行以后,此碑和《爨宝子碑》—起,受到书学界的普遍重视。
    【查看详情】
  • 《刁遵墓志》-43
    刁氏葬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十月九日,《刁遵墓志》为正书,二十八行,行三十三字,阴刻题名二列,一列十四行,一列十九行。石高75厘米,宽65厘米。清雍正年间(1723—1735)石出于河北省南皮县刁楼废寺址中(一说山东广尧出土),当时即缺右下角,志文缺一百五六十字,中间漫漶二十余字。曾归乐陵刘克伦、盐山叶氏、南皮高氏、南皮张之洞等,今不知何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刘氏用木版补其缺失之一角,并刻跋文于上。出土初拓本第六行『父雍』之『雍』字只有线纹而未损。
    【查看详情】
  • 爨龙颜碑-29
    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刻,楷书。纵338厘米,横146厘米,24行,行45字。在云南陆良县。此碑同《爨宝子碑》合称“二爨”,是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爨氏家族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对研究当地乃至整个南朝书法发展情况亦有重要意义。此碑在明代已有着录,但于清代阮元父子重新访得以后才大显于世。此碑笔画浑劲,结体跌宕恣肆,变化极为丰富,含韵于朴,寓巧于拙。在众多碑刻中不失自己的独特面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列神品三种,此为三种之首。谓为“雄强茂美之宗”。并形容为“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又说“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也有人将此碑视为“南碑之冠”。总之,清代碑学风行以后,此碑和《爨宝子碑》—起,受到书学界的普遍重视。
    【查看详情】
  • 爨龙颜碑-12
    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刻,楷书。纵338厘米,横146厘米,24行,行45字。在云南陆良县。此碑同《爨宝子碑》合称“二爨”,是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爨氏家族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对研究当地乃至整个南朝书法发展情况亦有重要意义。此碑在明代已有着录,但于清代阮元父子重新访得以后才大显于世。此碑笔画浑劲,结体跌宕恣肆,变化极为丰富,含韵于朴,寓巧于拙。在众多碑刻中不失自己的独特面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列神品三种,此为三种之首。谓为“雄强茂美之宗”。并形容为“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又说“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也有人将此碑视为“南碑之冠”。总之,清代碑学风行以后,此碑和《爨宝子碑》—起,受到书学界的普遍重视。
    【查看详情】
  • 爨龙颜碑-9
    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刻,楷书。纵338厘米,横146厘米,24行,行45字。在云南陆良县。此碑同《爨宝子碑》合称“二爨”,是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爨氏家族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对研究当地乃至整个南朝书法发展情况亦有重要意义。此碑在明代已有着录,但于清代阮元父子重新访得以后才大显于世。此碑笔画浑劲,结体跌宕恣肆,变化极为丰富,含韵于朴,寓巧于拙。在众多碑刻中不失自己的独特面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列神品三种,此为三种之首。谓为“雄强茂美之宗”。并形容为“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又说“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也有人将此碑视为“南碑之冠”。总之,清代碑学风行以后,此碑和《爨宝子碑》—起,受到书学界的普遍重视。
    【查看详情】
  • 爨龙颜碑-11
    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刻,楷书。纵338厘米,横146厘米,24行,行45字。在云南陆良县。此碑同《爨宝子碑》合称“二爨”,是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爨氏家族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对研究当地乃至整个南朝书法发展情况亦有重要意义。此碑在明代已有着录,但于清代阮元父子重新访得以后才大显于世。此碑笔画浑劲,结体跌宕恣肆,变化极为丰富,含韵于朴,寓巧于拙。在众多碑刻中不失自己的独特面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列神品三种,此为三种之首。谓为“雄强茂美之宗”。并形容为“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又说“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也有人将此碑视为“南碑之冠”。总之,清代碑学风行以后,此碑和《爨宝子碑》—起,受到书学界的普遍重视。
    【查看详情】
  • 爨龙颜碑-10
    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刻,楷书。纵338厘米,横146厘米,24行,行45字。在云南陆良县。此碑同《爨宝子碑》合称“二爨”,是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爨氏家族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对研究当地乃至整个南朝书法发展情况亦有重要意义。此碑在明代已有着录,但于清代阮元父子重新访得以后才大显于世。此碑笔画浑劲,结体跌宕恣肆,变化极为丰富,含韵于朴,寓巧于拙。在众多碑刻中不失自己的独特面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列神品三种,此为三种之首。谓为“雄强茂美之宗”。并形容为“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又说“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也有人将此碑视为“南碑之冠”。总之,清代碑学风行以后,此碑和《爨宝子碑》—起,受到书学界的普遍重视。
    【查看详情】